“三量齐增”反映中国农业竞争力不强

2015年我国夏粮实现“十二连丰”。去年,我国粮食生产量连续两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与此同时,粮食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今年前7月进口粮食7256.8万吨,同比增加22.4%。这让不少人费解:为什么粮食连年增产,进口量却不断攀升?

我国粮食呈现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粮食是多还是少?问题的不利影响怎么化解?记者就此采访了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和相关专家。

品种调剂和国内外巨大价差导致进口增多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品种调剂和国际粮价较低是进口量攀升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进口的大头是国内短缺的大豆,主要满足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饲料的需求增加。去年大豆进口7140万吨,同比增长12.7%。同时我国也进口了部分谷物品种,净进口1870多万吨,同比增长38%,其中主要是大麦和高粱,用于酿酒和饲料。

“进口增多,并不是我们的粮食不够吃,主要是国内外粮食的巨大价差所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主任叶兴庆介绍,2004年以来,我国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借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随着收购价的逐渐上涨,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跟着水涨船高。而近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却掉头向下,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日趋明显。从2012年起,国内粮价开始逐渐高于国际市场。

目前,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已全面高于国际市场,到今年上半年,大米、小麦、玉米等主粮价格均超过国际市场的50%,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完税价每吨大体比国内低1000元,导致粮棉油糖等进口不断增加,出现了“边进口、边积压”“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现象。

“三量齐增”反映出我国农业竞争力不强

“三量齐增”现象是新常态下出现的新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其必然性,有些国内短缺品种确需进口,但根本原因还是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农业竞争力不强。”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说,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农业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随着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化,特别是我国与东盟、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进一步融合,农业开放程度还会进一步提高。

“今后我们不仅面临来自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的竞争,也将面临来自劳动力优势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而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仍处在上升通道,租地、劳动力成本以及机械作业费用不断上涨,粮食等农产品缺乏价格优势。”该负责人说。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国际农产品价格下降、进口量增加,国内粮食库存压力增大。这对我国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将直接导致国内价格提高的空间收窄,国内农产品生产进一步面临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比较效益下降。若任由发展,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粮食安全深受影响,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农民就业以及农民收入增长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根本之道在于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

“三量齐增”有没有办法破解?

“根本之道就是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关键是要在方向上实现“三个转变”,即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重点在“扩规模、调结构、强产业、可持续、提素质”五方面下功夫。

扩规模,就是要培育新型主体,健全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着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生产的规模效益。

调结构,就是要面向市场需求,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审视国内农业资源潜力,合理安排农产品生产优先顺序。坚决保护好耕地,保证口粮的自给水平,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安全。由此,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实现协调发展。

强产业,就是要健全产业链条,确保质量安全,加快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着眼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业全产业链收益。

可持续,就是要强化资源保护,加强生态建设,加快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耕地、水等资源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推动秸秆、畜禽粪便、地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变废为宝、综合利用。

提素质,就是要推进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职业农民,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水利建设,提升农田有效灌溉率,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不断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

李国祥建议,针对“三量齐增”,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应做调整,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尽量减少价格支持政策对市场的扭曲,扭转价格倒挂现象。同时严厉打击粮食等农产品走私行为,更好地维护市场稳定,保护农民利益。(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