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五大转变”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

百公里绿色稻米长廊现已开镰

核心提示

“两大平原”(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是中央交给黑龙江省的一项重大任务。佳木斯作为三江平原的主体和全省的农业大市,在“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进程中先行先试,从农业经营方式、土地制度、金融保险制度、农业综合支持政策和农业主体创新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9月24日,黑龙江省佳木斯邀请国家、省农业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与该市主要领导及各县(市)区、金融、保险等涉农企业负责人和农民代表召开了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研讨会,旨在将专家理论研究成果与佳市农业改革实践进行一次成功对接,搭建起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涉农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现代农业理论探讨与实践交流新平台,总结经验,探索改革思路,加快推进佳木斯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改革探路先行农业活力倍增

□佳宣

2013年6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正式启动。佳木斯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资源优势,全面落实“五个创新”和新“四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粮食产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十一连增”,基本形成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良好格局。

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佳木斯市以农业经营主体创新作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农业生产由过去一家一户经营,逐步向合作经营、联合经营、规模经营方向转变。目前,全市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总数达到8045个,其中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4732个,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3313个,共辐射农户9.9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9.7%。合作社带动生产面积646.4万亩,每亩节约生产成本20多元,节约生产投入1亿多元。同时,引进象屿集团、大连金玛等24家农业企业,通过订单、合作经营、自主经营等方式经营土地面积196.5万亩。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探索破解农村融资瓶颈

全市现有农村信用联社、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11家金融部门开展涉农贷款业务,初步形成竞争格局。各县(市)区全部成立金融担保服务公司,创新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预期收益、土地流转合同、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等14种金融产品,满足各类经营主体对生产贷款的需求,贷款周期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简化涉农贷款流程,从贷款申请到放款,新户需7天,老户仅需3天,均较过去压缩10天以上。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调,一年期涉农贷款平均利率较同期下降0.36个百分点,农民减少利息支出1.48亿元,农贷综合成本显著降低。今春发放各类新型涉农贷款29.5亿元,占春耕期间种植业贷款总量的三分之一,农民基本实现应贷尽贷。

创新农村网络服务平台全面加强社会化服务

佳木斯依托阳光村务工程网,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目前,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达到811.8万亩,占农村集体耕地的67.2%。为建立完善的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佳木斯先后组织全市59家农业企业、合作社与佳天国际“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进行对接,建立互联网+农业的服务平台。全市40多家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通过淘宝、京东商城等10余个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孙斌大米、星火大米、冬梅豆粉等绿色、有机农产品均已实现网上营销。创新农技服务方式,开展科技人员包保责任制试点。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开展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仓储运输销售等全程综合服务。目前,全市共有倍丰、恒源、新峰等68家工商企业参与社会化服务,产加销一体化服务合作社达到395个。

创新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力促农产品销售实现更多收益

为实现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佳木斯市有效对接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现有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与43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签订订单面积489万亩,在销售方式上走上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融合一起闯市场、打品牌的发展道路。积极整合优质绿色农产品资源,成立佳木斯优质农产品协会,启动“佳木斯大米”地理标识品牌的营销工作,全面推介佳木斯大米及绿色特色农产品。已在沈阳建立了2家佳木斯大米及绿色特色农产品销售旗舰店和40余家连锁店,有50多家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的产品进入沈阳、大连、鞍山等地。引进佳天德颐实业有限公司投资8亿多元,建设了占地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佳天国际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日交易量达800吨以上。投资15亿元,建成了天润国际农机具博览中心,占地7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主要开展农业机械交易、物流配送、售后服务、机车检测、行业信息采集发布等方面服务。

从“五大转变”入手破解改革难题

作为农业大市的佳木斯,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如何抓住“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加快农业大市变成农业强市,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面对机遇与挑战,佳木斯通过三年大胆实践,初步探索出从“五大转变”入手,破解农业改革难题的发展之路。

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

改革走过三年,种强销弱,量大链短,质优价不优,仍然是佳木斯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如何实现不但要“种得好”还要“卖得好”,佳木斯市以绿色生态农业为重要载体,在富锦、桦川和东风区境内的同三公路、桦富路两侧集中“打造百公里绿色稻米长廊,建设百万亩优质水稻示范带”。通过优化资源资金资本要素配置,重点开展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八项建设内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力争用3~5年时间把“长廊”建设成为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国内一流绿色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

同时,佳木斯市致力于把国家粮食生产基地打造成绿色安全食品产业样板区,加快从绿色食品原料产品基地向绿色食品精深加工转型,努力把“生态大粮仓”建成“绿色大厨房”。发挥佳木斯优质农产品行业协会作用,启动“佳木斯大米”国家地理标志品牌营销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创新销售渠道。

农业产业化向农业工业化转变

农业大而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参与全价值链、全产业链涉农的工商企业数量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佳木斯市以工业化发展理念,项目化管理方式,提出以“五个一批”为抓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嫁接”农业生产,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该市共列入“五个一批”项目270个,总投资268.6亿元,其中围绕全省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三江治理”工程等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3座,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灌区4座;厦门象屿、大连金玛等一批知名企业集团在内的68家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累计投入资金54.8亿元。总投资超百亿的泉林公司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一期工程年内可竣工投产;益海粮油、鸿源米业、冬梅豆粉等龙头企业在全国各地设立280多个销售网点。

经营主体由分散向联合转变

为了破解新型经营主体质量不高,规范社不多,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问题,佳木斯积极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方向,以利益联结为纽带,走产业联合联动发展道路。一些发展较为缓慢或者功能缺位的经营主体开始慢慢联合,由“弱连接”走向“强链接”,联合趋势让经营主体更容易赢得市场话语权。以桦南鼎峰联合社水稻联合社为例,该联合社由29家合作社和3户家庭农场组建而成,入社面积61110亩,涉及农户3580户。备春耕期间联社为各分社统一协调贷款1600万元,水稻芽种900吨,秧苗208万盘,种子500吨,推广测土配方6万亩,累计节约生产成本235万元。

社会化服务由专业化向多元化转变

佳木斯市通过搭建各类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多环节、多领域、多层次的综合性服务。其中,桦川新峰集团走出一条以企业为综合服务平台,在社会化服务,特别是涉农金融服务上留下新鲜脚印。新峰集团与村镇银行合作,通过建立“企保农贷”打造“新峰模式”,今年,为农民解决农贷4.2亿资金,金融服务不仅覆盖了县域的9个乡镇,还向辖内的国营农场发展。新峰农机合作社土地流转3万亩,订单面积37万亩,2014年入社成员每亩地多增收290元。目前,全县与新峰集团合作的农户达到了1.2万户。

改革领域由单项向立体可持续转变

为了破解城乡一体化建设难题,该市从2013年开始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探索创新以奖代投、审核、管护、保障、补偿、承包等六大机制,以国省财政投入资金为杠杆撬动地方以奖代投、以工代投、社会资本市场化运作等多方资金,政府角色转变了,农民活力增强了,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的效益。

上半年,佳木斯市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5.4亿元,村屯“四旁”绿化基本实现100%,农村电网改造升级475个村,共设置专职农村保洁员1631人,6户企业投入资金1.85亿元进入新农村建设、农业观光等领域。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实现“强富美”需多腿走路,佳木斯市将同步推进现代农业改革,农村党建,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扶贫开发等四项重点工作,互相借力,互相促进,继续深化解读改革的新重点、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