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中国人的第一次
本报记者 彭科峰 王珊 姜天海
在今夜之前,国人无数次揣测,中国的科学家何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今夜之后,这个光荣的第一次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知名药学家屠呦呦。
北京时间10月5日17: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名单出炉,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药物科学博士大村智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其中,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分享一半诺奖,另一半给了屠呦呦,这说明屠呦呦在本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的分量很重。
为什么他们能得奖?屠呦呦的贡献在于,从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疗法,这种药物表现出让患者群体明显降低死亡率的特点,贡献巨大。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的贡献是发现了一种新的药物,名为阿维菌素,其衍生产品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同时还能有效对抗其他寄生虫病,治疗效果显著。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均表示,屠呦呦的贡献不容忽视,其获奖在于她在青蒿素方面的原创性研究。展望未来,中国的中西医结合有望获得更大的发展。
硝烟散去后,英雄本凡人。作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的贡献,或许在过去很长时间内被公众所忽视。但本次诺奖证明,真正对于人类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不会一直被漠视下去。她的获奖,也会给国人带来一些其他层面的思考。
为何获奖?
攻克寄生虫病,拯救数百万人
在很多预测名单中,屠呦呦并非热门的诺奖人选。当然,本次获奖也并非无迹可寻。
早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自此,这个于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相当长时间内只有本科学历的女科学家,开始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就在2011年,知名科学家饶毅公开指出,拉斯克奖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获得这个奖,甚至比获得诺贝尔奖还要厉害。他同时表示,“事实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非常大,只是现在年龄太大了。”
所幸,出生于1930年,今年85岁的屠呦呦并未因为年纪原因被诺贝尔奖评委会所忽视。
就在10月5日晚,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另外两名获奖科学家为爱尔兰的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的大村智,获奖理由是“有关蛔虫寄生虫感染新疗法的发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类对抗这些疾病的药物并没有出现较大的突破,但是今年的三位获奖者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情况,因此我们将此奖授予他们。”评委会的专家这样表示。
“可以说,这三个获奖者,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寄生虫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卓越贡献,所以获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应该说,诺奖更看重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世界上还有很多现代医学手段没有解决的疾病,这几种疾病的研究更多的是在给人类做贡献,而不是以赢利为目的,诺奖恰恰注意到这一点。”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副所长叶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比如,三名获奖者中,大村智一辈子都在做微生物的研究,专门做贫穷导致疾病研究的,在国际上非常的有名。他的获奖也是众望所归。此外,日本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并不仅仅看“钱途”,很多方面从人类的需求出发,哪怕不赚钱,但是日本还是投入了很多钱进行研究,包括放射病,以及贫穷导致的疾病等等。
为何是她?
原始创新,解决抗疟治疗
学历并不出众,也没有留洋经历。为何是屠呦呦获得诺奖?同行怎么看?
“我很高兴、很兴奋,有几个方面非常重要”,军事医学与药物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冀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是中国大陆科学家首次获得诺奖,另外也是以中药为基础的科学研究获得的一个诺贝尔奖,这说明中医中药研究的重要性,也说明科学研究确实需要非常重视原创性。
“为什么说重视原创性,因为青蒿素是一个大协作的成果,包括中药、化学、药理甚至临床医学,一大批的工作,但是原创性最强的可能是屠呦呦做的工作。”陈冀胜指出,屠呦呦是从中药的标本里几百种抗疟疾的中药选择出来的,最后确实在青蒿里面用她的方法得到了粗结晶,所以这个工作具有原创性,“这个工作从事的人虽然很多,后面工作的大批人也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我想她的独创性非常好,所以这可能是她获得诺贝尔奖很重要的原因。科学工作现在需要协作,但在此当中也需要有领军人物,做基础工作,做原创工作来推动,这可能非常重要”。
陈冀胜着重指出,屠呦呦的贡献在于,进行了大量的中药筛选;创造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出,中国的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并且在世界抗疟实践上取得了有效的成效。屠呦呦本人围绕国家需求,刻苦攻关,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果。中医药是被大家认可的贡献,中医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个青蒿素就是中医药提供的线索。前面有很多人做了很长时间没有突破,最后屠呦呦等人从文献里进行突破,这也提醒我们对中医药认真研究,以后会出更多的成果,“要强调的是,这是科学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屠老师是其中的一员,这是科学家群体努力的结果”。
张伯礼指出,应该说,青蒿素的研究工作,屠呦呦做了第一步,后面的破结构,临床评价都是大家集体在做的,“她打开了一条门缝,后来大家合力把这个门给推开了,最后积累越来越多的贡献”。
中药药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前几天刚刚从医院出院,得知同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同行屠呦呦获奖,他深表激动。
李连达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青蒿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用药历史,但是过去研究的不够,现在通过屠呦呦还有一大群科学家共同努力,把它精制提纯,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型中药。“现在还有人管它叫化学药、西药,这个并不重要,认为它是中药的产物也好,西药的研发也好,总之它是一个治病救人最有效的新药,这在全世界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所以这个意义非常大。”
李连达特别指出,屠呦呦的研究不仅仅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应用价值,“它既推进了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推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这对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都有重要意义。所以屠呦呦获奖,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荣誉,也是她团队的荣誉,也是中国所有医学家的荣誉,也是中国全国人民的荣誉。所以在这儿我特别表示祝贺”。
“青蒿素的成果是70年代的,经过几十年如今终于得到国际上的承认。诺贝尔奖一般都是经过几十年的考验才认可的,所以这是我们青蒿素作为中国的一个创新成果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这是非常重要的。”陈冀胜说。
有何启发?
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继承发展中药
那么,屠呦呦获奖,对于此前一直处于争议中的中医药来说,有什么启发呢?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颁奖仪式上,有人提问,是否可以说这是评委会第一次颁奖给传统中药时,评委会专家回复表示,“我们并不是把奖颁给了传统中药,我们是把奖颁给了受到传统中药启发、并且能够研制出惠及全球的新药的这个人,这是此次奖项的意义。”
也就是说,青蒿素的获奖,不能完全等同于中药的胜利。
陈冀胜也认为,青蒿素的研究,应该说是以中药为线索的现代医学的研究。
但李连达认为,本次诺奖颁发给屠呦呦,也意味着委员会承认了中药是一个伟大宝库,从中药里面能够发掘出很多的宝贝;也承认了中国对中药研究的科学路线、方法手段和研究结果,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这对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推动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都有重大的贡献。”
那么,国内目前在中西医结合发展方面发展的怎么样?李连达认为,应该说有重大进展,比如青蒿素就是一个代表,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进展的速度还不够快,基础还不够扎实,先进理论方法手段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创新药研发队伍还有待加强,中药的研究无论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还是现代化的方式方法都有待提高。因此,要密切结合,进一步发展。在努力过程中,应该中西医药各学科各领域团结合作,而不是到这时候要争“算你们中药的功劳还是西医的功劳”,“争这个没有意义,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推进医学事业的发展,提高治病救人的水平,这是我们的目标”。李连达表示。
陈可冀认为,可以认为此次是把诺奖颁给了传统中医,是对传统中医的承认,“我认为可以这么说,因为中药是一个宝库,我们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去挖掘中药这个宝库里面的东西”。
今后怎么发扬中西医结合?陈可冀认为,中药的发展第一是要传承古代的经验,第二要创新,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然后发展。“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继承发展中药”。
李连达认为,目前国家已经增加了对中医药支持的力度和强度,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支持。除了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支持,各学科领域的支持都是很必要的。“另外从我们中医界本身来说,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重实际行动,重结果,而不要进行那些毫无意义的争论、空对空的争论”。
深度反思
“三无学者”、本土科学家的胜利
对于本次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结果,叶阳认为,中国的科学界应该反思。
叶阳坦言,目前,中国经济发达,科技发达,但是事实伤人类除了赚钱之外还有很多无药可救的疾病,中国在这个方面应该加强投入。“现在包括2003年SARS爆发,禽流感在提醒人们,还是有很多被忽视疾病和贫穷导致疾病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安全,需要深入研究。”
他还表示,从某个层面来说,中药的确是个宝库,我们有多年的利用中药抵御疾病的经验,从中药里寻找治疗的手段比大海捞针去做更有效。屠呦呦获奖实际上从更高层面证明了这个。“无论如何,药物无论是赚钱药物和不赚钱的药物都是人类的需求,这三个药物都是为人类做贡献的药物。这也提醒中国的科学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达,应该做一些针对贫穷导致的疾病的药物。”
此外,屠呦呦个人的获奖也令人反思。因为,她本人是一个典型的“三无学者”,即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无院士光环。
“屠呦呦获诺奖还带来一个附加效应,也随之诞生了国内刊物发表诺奖成果的记录。屠呦呦的原创性成果,以集体署名的方式于1977年发表在中文期刊《科学通报》”,科学网博主杨建军认为,屠呦呦获诺奖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科学家,完全有可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取得诺奖级成果。中国的科学期刊(甚至是中文的)曾经,也极可能正在发表着诺奖级成果。
科学网博主吕喆评价说,屠呦呦作为一名土生土长、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又完全由中国培养的女科学家,长期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形成的集体合作式的科研体制内开展研究,最终以一项又源自中医药长期发展和在实践中的积淀的研究成果获得NB奖,在当今中国是具有其独特意义的。长期以来,在各种媒体上经常充斥着一些没完没了地贬低新中国建设和科学发展成就、不断对本民族进行自我矮化、无时不刻不散发着负能量的言论,屠老的这次获奖,是对那些言论的一次有力的辩驳。
屠呦呦的获奖,验证了杨振宁先生的预言。
2010年,杨振宁表示,“20年内中国人将拿到诺贝尔奖,并不乐观,我认为10年就可以实现”。如今,不到5年,杨振宁的预言就已经实现了。这对全体科学家来说,都是莫大的喜事——诺奖,我们也可以有。
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关专题:2015年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