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有个“袁隆平” 倾心育种20年

9月25日,记者在上蔡县东洪镇刘湾村见到刘世扬时,他正在育种基地观察芝麻的长势。1995年退休之后,刘世扬开始进行芝麻育种工作,至今已有20年了。
全家齐上阵
“割芝麻需要20多人,非常麻烦。”刘世扬的爱人徐玉枝说,老伴非常认真,每割一棵芝麻,都要经老刘同意,这几棵芝麻放哪儿,那几棵芝麻放哪儿,这个怎么装,那个怎么装,一点都不能弄错,还得贴标签,写编号。
徐玉枝说,庄稼成熟的季节,家里大人小孩都得上地干活。育种基地的植物不能用机器收割,必须是人工,雇人很难,因为收割需要按照老刘的要求,非常麻烦。
刘世扬的儿子刘长春告诉记者,父亲对育种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潜心研究,从没放下过一天。
“为了给岳父凑钱,我们家的房子都卖了。”刘世扬的女婿刘杰说,如今他对岳父的事业非常支持。
记者在刘世扬租赁的楼房里看到,墙上挂的,地上放的,竹竿上搭的,到处是用纱布装的一点点的芝麻种子。成千上万袋芝麻品种,都标有编号。
“如果哪天不让他去地里,他就会闹着这疼那痒,会生病。”刘长春说,父亲不肯在家闲着,他只好开车把父亲带到育种基地。到了地里,父亲的病就好了。
用日记记录育种过程
“早上去试验田观察,不再浇水也能出苗。今天付清浇地钱300元。”这是刘世扬2014年6月11日的日记。记者在刘世扬家中看到,一本本日记记录着育种过程。
2005年,刘世扬培育的芝麻连片示范田平均亩产达124公斤, 2007年5月,在连续参加省区域、省生产试验后,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经鉴定命名该芝麻新品系为“上芝1号”。接下来,刘世扬又育出了“上芝429”。
刘世扬一边进行芝麻育种,一边又瞄上了小麦。他与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刘秉华的“矮败小麦”结缘,建立了中国农科院“豫南矮败小麦育种基地”。
在刘世扬的育种基地里,已经选育出三个优秀品系,今明两年将陆续参加省和国家试验。
被誉为上蔡的“袁隆平”
“希望能多搞几年研究。”刘世扬说,自己年龄大了,希望能多活几年,培育出新的芝麻和小麦品种。今年,他培育的三个芝麻品种长势都很好,明年准备冲刺亩产200公斤,芝麻达到秆高,果实密、蒴子不裂缝,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割。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0年,刘世扬的研究受到了当地领导的重视,开始得到一些资金扶持;从2012年开始,金额逐渐加大,已经能够维持基本的试验开销。上蔡县还专门批了一块地,给刘世扬建研发中心。刘世扬也被人们誉为上蔡的“袁隆平”。
“研发中心明年五一投入使用。”刘世扬说,如今,几个孩子都在跟着他搞研究。2009年,他牵头成立了“上蔡县创新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现有研究员3人,农艺师、高级农艺师6人。
“假如老天爷再给我几年时间,我将修改育种目标,育出以矮败为主的高产优质、高抗、广适小麦新品种3到4个,育出高产优质、高抗芝麻新品种6到8个,实现小麦育种和芝麻育种一样在全省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的目标。”采访结束时刘世扬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 (闫继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