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科院:科技创新守护健康 换来百姓安心

一次性采收的朝天椒

白及组培种茎培育基地

麦坪基地绵羊放牧区

10名科研人员到美国威斯康辛州大学学习马铃薯产业化技术

具有110周年历史的贵州省农科院,前身是贵州省农事试验场,始建于1905年,历经省农业改进所、省农业试验场、省综合农业试验站和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几个阶段。

目前,该院已发展成拥有18个专业研究所的省级农业综合科研机构,涵盖粮、油、果、蔬、茶、桑、药、畜牧、兽医、水产、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业科技信息等30余个专业领域。

“十一五”以来,省农科院加快了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促进了农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贵州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院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以“四化同步”、“同步小康”、“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在发挥农业科技支撑贵州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0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973前期研究专项和科技支撑计划等。

获各类科技成果70余项,其中,参与和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中华神农奖1项、农业部丰收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及成果转化一、二等奖27项。

共育成并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认定)的粮、油、蔬、花、果等新品种127个,其中,水稻品种“金优785”获农业部超级稻品种认定。

获植物新品种权116个,发明专利165项、实用新型专利46项、外观设计19项,商标9个,软件著作权16项。

主要粮、油、蔬、茶、薯等新品种、新技术每年推广8000余万亩,家禽37万余头,水产养殖3.6万余平方米,粮食、油料、蔬菜、水果及畜禽产品等增产达60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22.9亿元,为贵州实现百年富强梦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自然环境,省农科院一直坚守百姓健康的第一道关口,用科技创新换来百姓安心。

粮食安全捍卫生命最基本的尊严

省农科院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科研工作的首要位置,水稻大面积栽培示范平均产量达706.17公斤,玉米高产栽培示范平均亩产812公斤,油菜高产试验平均亩产达321.67公斤,使我省自育水稻、玉米和油菜新品种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的30%、80%和90%,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12个省(市、区)大面积推广,占栽培面积的12%。

水稻种三产四超高产

2010年1月1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与袁隆平院士签订了合作协议,为期五年(2010-2014年)的“贵州省杂交水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正式启动,项目实施由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承担。

“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由袁隆平院士倡导提出,旨在运用水稻良种良法配套,实现种三亩地产出原来四亩地粮食产量的目标。

项目实施五年来,选用省内外具有超高产潜力的超级杂交水稻新品种Y两优2号、金优785等,采用杂交水稻“五五”精确定量栽培等综合技术,分别在兴义、遵义、余庆、绥阳、黄平、三穗、锦屏、惠水、石阡等县(市)开展百亩核心区超高产创建、千亩区高产示范、万亩区辐射推广。创建的百亩核心示范区平均产量均在800-900公斤/亩以上、最高产量达1079.20公斤/亩,创造了贵州省水稻单产的高产新纪录。累计进行示范推广面积达277.32万亩,总增产稻谷5.137亿公斤,总增加产值14.38亿元,增产增效作用显著。项目在水稻超高产群体质量调控、五五精确定量栽培等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有较大创新。

马铃薯主食化技术攻关

2015年4月15日,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主持的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马铃薯主食化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在贵阳启动,结合贵州马铃薯的四季供应特点开展马铃薯主食化研究,重点围绕营养马铃薯米粉、薯泥、薯饼、薯丸、马铃薯营养餐等主食化产品开发。

8月18日,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领导科学工作委员会2015年年会上,来自全国省级科研院所的代表品尝到了马铃薯彩色冰淇淋,大家对这一完全取材于天然彩色马铃薯的新奇食品交口称赞,认为这样一种口感很好又具有保健功能的冰淇淋将会备受市场追捧。当天,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还展示了利用彩色马铃薯生产馒头、面条等技术,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我们的餐桌上又会多出主材为马铃薯的多种主食,让百姓吃得美味、吃得健康。

油菜三高两低保健康

省农科院油菜研究所自2006年以来育成60个油菜品种,其中20个国审杂交油菜品种,平均含油量达44.91%,比同期同区域审定的80个品种平均高出1.88个百分点,最高含油量达到49.21%,油分蛋白总量平均为71.93%,累计推广面积近亿亩,增加经济效益近百亿元。这些高产、高含油量、高蛋白含量、低芥酸和低硫甙的“三高两低”高效型油菜新品种极大地保障了百姓的健康。

特色高效农户荷包鼓百姓菜篮丰

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根据贵州气候资源及地理条件创新提出“321”万元田的蔬菜生产模式,模式不同,蔬菜亩产值分别达到3万元、2万元和1万元。十二五期间,审定辣椒、白菜、甘蓝、青菜等蔬菜品种12个,研究总结蔬菜高效模式、喜温蔬菜、喜凉蔬菜及有机蔬菜的高效栽培技术28余套。通过整合技术力量,整合蔬菜项目,组装科研成果,对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在贵阳、罗甸、黔东南、威宁、大方、黔西等地进行示范,培训农技人员140余万人次,示范推广500多万亩,经济效益增加40多亿元,带动了全省各基地蔬菜产业的发展。

2014年3月,省政府出台《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推进茶叶精制加工,着力培育一批茶叶产品精制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大规模、大批量、多品类拼配,提高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和协作化水平,建立完善“跨区域、跨季节、跨品种”茶叶拼配技术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

在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后的第5个月,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与贵州南贡河精制茶业有限公司就利用夏秋茶生产能满足出口欧盟标准的毛茶产品达成合作协议,茶叶所为企业从种植、采摘到精制加工提供技术服务。目前,该企业已率先建成5000吨出口精制夏秋茶生产线。随着生产线的建成,经茶叶所的牵线搭桥,拥有3000亩茶园基地的思南县晨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又加入了科研生产联合体中。

2014年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的“福瑞鲤选育、扩繁与高效养殖示范”是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与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合作攻关项目。

水产所除在鲟鱼繁殖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将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外,还开展鲤鱼改良选育技术研究,创新了一种快速、有效的鱼类选育技术,选育出生长速度快、体型好的鲤新品种——福瑞鲤,获得水产新品种证书。在福瑞鲤选育过程中,创新建立了一套福瑞鲤的新型扩繁推广体系,有效解决了生产苗种出现的近交衰退现象。通过在贵州多地进行的示范养殖,建立了适合贵州省池塘、稻田和网箱条件,以福瑞鲤为主的高效养殖模式。该项目创新开发、集成了多项新技术进行示范,目前福瑞鲤已在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示范推广,每亩新增经济效益850元,显著提高了养殖、经济、生态效益。

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发挥自育审定的药饲兼用牧草品种“黔金荞麦1号”作用,借助国家农业成果转化等项目资源,在全省开展草地生态畜牧技术服务。2015年,省农科院赴毕节挂职工作队在大方等县示范推广效果,黔金荞麦1号地上部份作为牧草,一年可刈割7-8茬,亩产可达9600公斤,2亩地的金荞麦青饲料养了350多头猪;地下部份块根作为药材,一年亩产鲜货1500公斤左右,按鲜货2元/公斤的稳定市场行情,可亩产值可另增加3000元。在近期举行的省农科院助推毕节农业产业发展座谈会上,药饲兼用的黔金荞麦1号受到了来自毕节各县区的青睐。

省辣椒研究所围绕我省辣椒当前消费市场和加工企业需求,开展特色辣椒品种研发,选育出数十个不同用途的辣椒新品种,以指形、樱桃形、锥形等多种果形和黄、紫、红多种色彩的观食两用型辣椒为“好色好吃”的市民提供了新机会;适应机械化采收的一次性采收辣椒品种研发与推广在继获得2015年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贵州赛区)暨创客贵州大赛二等奖后,又成功闯进由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于9月15日在山东淄博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总决赛。

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将辐照技术应用于农产品、药品和食品加工中,通过高效、节能、无残留、无污染、较少影响食品品质的辐照技术,将农产品、食品安全与辐照技术成果紧密结合,有效地提升了贵州农产品、药品和食品的安全性和经济价值,这在5月15日的“辐照技术在食品/农产品、药品加工中的应用研讨会”上得到了中科院院士王乃彦等专家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服务园区规划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3年以来,省农科院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2013年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结合院学科领域和人才布局实际,成立了以院领导为组长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院工作领导小组,围绕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分年制定了贵州省农科院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技术服务方案。

按照方案,两年来共组织院属各研究所科研骨干585人次,先后针对全省66个县(市、区)130多个(133个次)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加强园区建设科学规划、产业引导和技术培训工作,为园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服务500余次,编写规划70余份,可行性研究报告30余份,联合申报科研项目50余项,技术培训45000余人次,发放资料36700余份,促进了园区发展和农户增收。

两年来,省农科院已获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43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省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省农业攻关项目等。通过开展科技合作创新,在先进适用技术方面,促进了园区精品水果优质丰产、特色热带作物高效栽培、茶叶良种快繁与无公害栽培、畜禽生态健康养殖等技术的创新应用。

今年7月,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热带园艺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经过实地考察,授予罗甸“中国火龙果之乡”称号,是全国首个获此称号的县区。2013年以来,果树科学研究所围绕镇宁自治县北盘江河谷万亩精品水果生态观光示范园区、关岭自治县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罗甸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望谟县菜果示范园区火龙果产业发展实际,依据各地气候特点,编制了全省火龙果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对关岭、镇宁等县的火龙果进行了详细规划。在关岭自治县完善了我省最早建立的火龙果核心示范基地200亩;至2015年6月,罗甸县种植面积已达6.02万亩,挂果面积3.32万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

现代中药材研究所与义龙新区珍稀食用菌高效示范园区、贵州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白云)、施秉县牛大场中药材现代高效示范园区、松桃长兴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区和剑河县现代高效农业钩藤产业示范园区等5个园区合作,进行姬松茸、竹荪、天麻蜜环菌、茯苓以及钩藤、白及等中药材的资源收集、菌种(种苗)、栽培等技术培训,相关项目申报等技术服务。通过与园区的深入合作,结合市场需求,确定技术服务内容和成果转化方向,提高科技转化效益。

现代中药材研究所在全国率先突破了制约白及产业化发展技术瓶颈,创建了珍稀濒危物种白及种子保存及快繁方法、白及种苗(组培种茎)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与高产栽培技术,首创的白及组培种茎生产技术工艺,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种苗,驯化培育的马鞍形白及组培种茎可以直接下地播种,且操作简单易行,成活率90%以上,真正实现人工规模化栽培,同时也保护了珍稀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被毁灭。目前该所已在贵州安龙县、普安县等地技术支撑企业建设全国规模、技术领先的白及种苗生产基地,年产组培苗100万瓶,驯化大棚80000平方米,年产白及组培种茎2000余万株,为3000亩白及种植基地提供优质种苗,推广到浙江、安徽、云南等10余省以及贵州10余个县(市),重点技术支持正安县、普安县、水城县等地建设了全国首屈一指的白及高产优质种植基地1000亩,3年达产亩产鲜品1500公斤以上,按目前价格亩产值20万元以上。

现代中药材研究所还创新建立了冬荪(白鬼笔)栽培技术方法,在大方及周边区域进行推广,2015年推广面积达到2000余亩,年产量预计20吨以上,预计产值1200余万元。立足于草腐菌产业,以姬松茸为代表熟化建立的发酵栽培技术在义龙试验区进行推广,带动农户种植600余个大棚,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涉及农户189户,菇农实现产值1152.9万元。

2013年以来,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结合10个涉及甘蔗的科研项目,示范推广甘蔗良种35个、新技术3项、科技成果6项;在兴义、贞丰、望谟和册亨等地建立良种示范基地6个、面积600亩左右,建甘蔗高产栽培示范基地1500亩。深入兴仁县薏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开展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服务,推广薏苡新品种,建成薏苡良种基地253亩,示范基地1050亩,辐射带动薏苡10000余亩。

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派出科技人员深入全省各地进行农业有害生物调研及其防控技术指导和服务,开展水稻、玉米、油菜、辣椒、猕猴桃和烟草等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示范,提供水果、蔬菜、食用油、谷类、中药材、茶叶等农副产品安全检测和土壤、农副产品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检测。2013年以来,植保所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达20多万亩,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稻水象甲防控示范面积8万余亩,在对赫章核桃产业示范园、修文猕猴桃产业园区病虫害调研基础上提出了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同时为兴仁陆关工业园区、遵义团溪镇等编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今年全面完成的贵州省绿色植保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为进一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省农科院草业研究所借助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和贵州省牧草产业战略创新联盟,整合全省草业科研资源,在松桃、望谟、威宁等30余个县应用自育审定的牧草品种,开展牧草高产栽培、草料加工等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400余万亩。2015年,在望谟县皇竹草种植面积达8.5万亩,平均亩产达3万公斤以上,纯收益达2700元/亩。同时,通过加工青贮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了草料商品化生产销售,突破了贵州长期以来草料大量外购的?寰场?/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