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产量高推广面积大的品种就是好亲本!

能够真正的了解一个小麦品种不容易。与之相比,了解或认识一个好的亲本就更难。

了解一个好品种和了解一个好亲本的途径不同:了解一个小麦品种,是通过这个品种在生产上的种植情况来实现的,尤其是通过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表现,譬如说冻害发生的年份、倒春寒发生的年份、病害发生的年份,以及倒伏发生的年份等,是诸多的这种不利的环境条件才会将一个好的小麦品种“推”了出来,我们也就此认识了这个品种、了解和肯定了这个品种。而了解一个好的组合亲本是要通过我们的利用来实现的,它可能要经历的更长的年份,要通过组合的配制、后代的选择与表现等,这里边,又揉入了我们的组合思路和选择水平与效果,所以它要比了解一个品种更难。

我的小麦育种基地从北京搬到了曲周后,搬后我一直在说是调整阶段,是调整阶段。这个“调整”,是在调整什么呢?

从北部冬麦区搬到了黄淮麦区,这是生态区的搬迁啊,搬迁的结果会让很多的材料表现不适应,而不适应就要遭淘汰;搬迁的结果,也会让一些材料表现出适应,我们就要在抓住这些适应材料的同时“顺藤摸瓜”,找到这些材料适应的根源,将其扩大化、深入化……在调整材料的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思路和认识的一个调整,在认识评价自我材料表现的同时可以顺便的评价一下这个“异地”的好亲本、好品种。

较早时我曾经说过,有些材料或亲本我们并不是没有利用过,甚至有时还没少用,但由于种种原由,这些亲本组合没有出现在成品的后代品系或品种中,说明这些亲本或品种不是好亲本,至少是说明它们不是很好用。相反,在成品和半成品后代中表现较多、或者说是剩下来多的组合,我们就可以将其说成是“碰到了”好了的亲本组合了。

搬家到(曲周)这里,从材料调整后的结果我发现,我二百多的升级品系,涵盖了三十多个组合,其中济麦22是亲本之一的组合有八个,而这八个组合的升级品系占到了我总升级品系的75%以上。这应该不是偶然,是我们蒙对了亲本,碰对了组合。当我们此时再看当地生产上种植的济麦22,和我的产量比较试验中种植的济麦22时,它的表现还就是那样——不是很突出,但又挑不出明显和要命的毛病!而这些,也恰恰是我们选择组合“当家亲本”和"农艺亲本"的基本原则啊!

我们总说小麦育种需要有一个过程,什么是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去干嘛了?

过程,就是我们吃亏上当走弯路、白白浪费时间和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具体的都去干嘛了呢?图新鲜!即:盯着一个或一些有突出或极为另类表现性状的材料不放,在这上边动用大量的经历和时间,图得会有一个“出类拔萃”的品种出现。而最终的结果呢,“出类拔萃”的品种没有,平平淡淡的也更没有出现。就济麦22而言,就这个表现用作亲本,真的又有几个人看得上呢?是实在有些一般啊!

几年前,我的一个朋友带着他的搞农业的朋友来我的育种地看小麦品种品种。这个搞农业的朋友认为到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小麦育种地就应该跟别人家的小麦育种地不同,就应该全是矮秆壮秆大穗甚至是超大穗、超高产……的品种类型。但他看了一部分后它发现,我这里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根本就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甚至就是连他见过的不起眼的小单位的育种地都不如!至少是在人家那里还可以见到几个较为特殊的玩意儿,而我这里没有,是真的没有啊!后来,我发现这个朋友很失望很失望的,我也没有向他解释什么,因为他需要的不是解释,是他想要看到他“设计出来”、我这里没有的“那种类型”。特殊材料和另类的观念很任性啊!

不少人把搜集和得到一些特殊材料或类型都看得很重,我们不说这些东西对我们小麦育种没用,但至少是“成事儿”较难。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好亲本好材料,这些好亲本好材料到底在哪儿呢?要我说,可能,它就在我们小麦育种地的边上——相邻地块种植的济麦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