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孝军教授入选全球“2015高引用科学家”
通讯员马坤 记者刘万生 近日,美国汤森路透网站(Thomson Reuters, http://highlycited.com/)公布了全球“2015高引用科学家”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5)名录,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彭孝军教授入选化学领域高引用科学家。
本次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覆盖包括材料、化学、数学、工程学等21个学科领域,共有2975名(3125人次)科学家入选,中国共有148位科学家(含港澳台地区)入选168人次。 “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2015”名录是通过对2003年至2013年被ISI Web of Science (SCI) 收录的21个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论文分析评估,并将所属领域同一年度他引频次在前1%的论文进行排名统计后得出的。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彭孝军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00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起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42-WG5中国专家。主要从事染料精细化工等研究,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30余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彭孝军带领团队建立了菁染料近红外比例荧光探针设计的平台方法。通过激发态电荷转移、实现了近红外染料激发态弛豫调控,形成了大斯托克斯位移的菁类近红外比例荧光探针设计的思路,此后国际上已有数百种菁染料近红外比例荧光探针被开发出来,用于体内外定量光学成像,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构建了多种重要生物荧光识别和响应体系。通过分子转子转动弛豫调控染料激发态内转换的方法,获得了染料对活细胞内粘度、核酸含量等微环境参数的荧光响应和成像新方法。核酸荧光响应染料应用于合作企业血细胞分析检测系统,进入医疗市场,打破了国外公司对中国的垄断。
创建了性能先进的喷墨打印染料体系。提出了调控激发态电子转移形成皮秒级的内转换弛豫、提高染料光稳定性的特色技术,和企业联手大规模产业化,获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我国喷墨打印行业科技创新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