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良种创制环节,北京市科委从项目立项开始进行资源整合,采取定向委托、招标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促进政府、产业、社会等资源的共同参与,注重国家、集体、个人三方的利益协调关系。以首都育种创新平台和首都籽种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为基础,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要素的有机衔接和相互促进,实现“育繁推”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创新。五年来,仅玉米、小麦、大豆、西瓜、大白菜五种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数就达183个。
在成果托管环节,北京农科城率先建设种业科技成果托管平台,形成公益托管、市场化托管两种模式,吸引了250家国内外科研单位和企业进入。1万项科技成果实现托管,5000余个新品种得以展示,20多个品种完成产业化开发。
在技术交易环节,北京农科城采取企业主体、科研院校参与的方式,整体设计交易规则,探索新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加强种业科技成果(品种、技术、知识产权等)的价值评估和交易服务,推动科技成果价值化、商品化、股权化和产业化。去年5月,在北京市科委的积极推动下,北京农科城通州国际种业园正式挂牌北京国际种业品种权交易创新基地,与中国农科院共同建设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截止至2014年底,北京农业技术交易额超过160亿,是“十一五”时期的近2倍。
在良种产业化环节,北京农科城以国家层面的“一城两区百园”农业科技产业促进体系为依托,构建起高通量的种业成果转化共享平台,促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支撑种业科技推广和全产业链创新创业,探索建立商业化育种、股权激励和基金收益反哺科研等机制,促进种业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这些探索,自主培育的京科、农华及中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8%。
在新型种业体系建设中,北京农科城深化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中心、首都籽种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育种创新平台和种业成果托管平台、通州国际种业园区(即一中心、一联盟、两平台、一园区)“1121”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了作物、畜禽、林果花卉、蔬菜、水产“五大”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育种从传统到生物育种、经验向精确育种、科研向商业育种转变,产生了一批重大前沿科技成果,首都籽种产业的优势地位不断强化。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