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称不会丢掉教育和科研

【重磅】老师任清华副校长,学生称“不意外”

据清华大学新闻网9月14日消息,施一公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这一好消息立即传回了他的老家河南。

昨天,记者打开清华大学新闻网,见到这则消息,还附有施一公的照片和简历。

昨天下午,施一公的“得力弟子”闫创业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说,施老师平时在大家心中威信比较高,大家对于他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不意外”。

施一公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后,在学生眼里,有哪些变化?“施老师最近比较忙。没看出有啥区别。”闫创业说,施老师还是一大早就去实验室,和大家讨论、研究实验内容,提出指导意见。“他比较和蔼。现在还是会和大家一起跑步,对学生很热心。”

【心声】教育和科研是不能丢掉的

实际上,早在8月份,施一公将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消息已经传开。施一公此前在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也明确表态:当了副校长,对自己有个承诺,就是教育和科研是不能丢掉的。

“我每年在清华大约有100节课,不管是不是副校长,这个课不会减少。”施一公说,“我常说,做研究得到的喜悦,就算中彩票都比不上。”

在他的学生眼里,施一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次他的学生们把实验做完,与施一公老师的讨论都会是一次全面的检验。“施老师会提出很多细节的问题,帮助我们发现设计上的漏洞和问题,让我们下一次的实验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施一公的学生万蕊雪说。

但即便科研能力已经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认可,但对于他的学生来说,这条路是没有尽头的。“对待每次实验都要加倍小心,不能觉得已经做过很多很熟练了,就随便对待。”万蕊雪说。

【教育】研究生必备素质中,最不重要的是IQ

闫创业说,施老师在开会时曾说:“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我们还要探索很多未知的问题。”并鼓励大家继续努力。

“少年壮志不言愁”,这是施一公对学生经常说的一句话。研究生要具备哪些素质?施一公说:“无论什么学科,物理、工程、生物、文科,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IQ。”

在施一公看来,时间的付出、方法论的改变、建立批判性思维非常关键。他说,清华1984年—1986年生物系主任老蒲,在美国已是赫赫有名的学者。他在美国开会时教导学生,他最大的诀窍是工作刻苦,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任何人不付出时间,一定不会成功。

施一公希望,学生不要简单地接受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研究生需要挑战过去,要有批判性思维。他说:“科研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让我能够无忧无虑地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科学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的研究是希望能够回报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

人物名片

施一公,现年48岁,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1967年5月出生于河南,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8月21日,施一公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上在线发表两篇文章,业内权威人士称此成果为“诺贝尔奖级别成果”。

(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