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报》:省农科院紫云英种植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在罗山开花结果
《河南科技报》,9月15日:B1 综合新闻
稻花香里说丰年
——省农科院紫云英种植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在罗山开花结果
阅读提示 “稻花香里说丰年”,此处的稻为高产稻,花为紫云英。省农科院通过实施“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大力推广绿肥作物种植,减少农业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实现了节能减排、花好田肥米好吃的目的。
9月11日,风清气爽,细雨霏霏,在罗山县子路镇问津农业合作社的200亩示范田中,一场别开生面的水稻测产开始了。根据测产方案,专家分别对常规稻田和上茬作物为紫云英的稻田进行测产。专家采取5点取样法进行测产,测产结果折合实测产量每亩分别为611.1公斤和677.7公斤,紫云英茬水稻比当地常规种植的水稻亩增产稻谷66.6公斤,增幅为10.9%。专家指出,如果此技术在信阳市大面积推广,将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紫云英是何作物?有何用途?为何前茬种植紫云英水稻产量更高?这得从省农科院实施的“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说起。
投入减少产量增高
子路镇问津农业合作社的稻田里,成片黄澄澄的稻田,金灿灿的稻谷,沉甸甸的穗子,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子路镇问津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陈贵权向现场参加观摩的代表介绍,当天大家看到的这片紫云英茬后水稻田每亩仅施用15公斤复合肥,但水稻长势反而很好,不脱肥,成熟时叶青籽黄,稻谷产量超过常规种植的水稻。化肥减量、投入减少,水稻增产,收入却上去了。
原来,紫云英种植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是省农科院“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豫南稻田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示范与应用”(简称“稻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重要内容。这一项目由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主持,信阳市农科院和罗山县农科所共同合作承担,在罗山县子路镇问津农业合作社实施。截至目前,项目完成了年度任务,充分发挥了示范基地在我省现代农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9月11日,省农科院与罗山县政府联合举行了稻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观摩会,本文开头的田间测产就是发生在观摩会上的一幕。
省农科院副院长房卫平在观摩会上介绍,今年4月,为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扩大趋势,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指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省农科院开展的稻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是落实农业部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目前来看,节本增产的事实初步显示了科技项目的推广效益,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紫云英花开别样红
紫云英又名翘摇、红花草、草子。它是一种固氮绿肥作物,或者说是一种草,当年信阳大种紫云英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春暖开花时节,花香四溢。
说起紫云英的应用,该项目实施人、省农科院李本银博士如数家珍。他说,紫云英是一类好肥料、一种多功能土壤改良剂、一味好蔬菜(富硒)、一季好饲料、一道风景线(观赏)、一剂好药材。其一,紫云英鲜草富含氮、磷、钾、硒等元素,是极好的绿肥和稻田最主要的冬季绿肥作物。种植紫云英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具有多功能土壤改良剂的作用。其二,紫云英富含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还含有多种矿物质,营养丰富,是优质饲料。其三,紫云英根、全草和种子可入药,有祛风明目,健脾益气,解毒止痛之效,有独特的药用食疗价值。其四,紫云英是重要的蜜源植物,产量高,品质好。其五,紫云英种子是出口创汇产品。信阳紫云英种子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的商人前来采购。其六,种植紫云英可发展观光农业。紫云英盛花期,遍地灿若云霞,美不胜收,是发展乡村农业生态游的好项目。
花好田肥米好吃
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土壤质量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子。良好的理化性状、较高肥沃度的土壤是粮食持续高产的必要条件。作为河南重要的稻米产区,冬闲稻区发展绿肥,不仅可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还可以提供大量有机物料投入,快速改善土壤环境,培肥地力,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目前大量投入化学品,导致土壤环境质量恶化情况下,秸秆还田虽然能增加土壤有机物料的投入,但与绿肥提供的有机物料的质量却无法比拟。要快速改善土壤环境,培肥地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绿肥生产、实现培肥地力的有机无机相结合是必然选择,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
然而,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后,曾经大面积种植的紫云英一度成了“弃儿”。看到过度施用化肥带来的种种弊端,省农科院专家认识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恢复传统用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信阳市的主要领导也认为,保护生态环境、生产健康安全的优质农产品,必须大力推广发展绿肥生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共识,省农科院与罗山县政府联合启动了院县合作的“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稻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
该项目在罗山县子路镇问津农业合作社建立200亩水稻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根据项目要求,基地实施了高产创新综合技术。一方面,种植好紫云英,减少氮肥投入,其中,采用水稻机收留高茬、机械播种、稻田机械开沟、冬前施磷钾促氮等技术,促进紫云英高产,在绿肥作物盛花期深翻腐熟,替代氮肥60%;另一面,稻田平整前施磷钾肥,适量蓄水旋耕,移栽水稻前后不排水,同时,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浅水勤灌,防止减少氮磷流失。专家指出,大面积推广绿肥技术之后,作为全国最优质的籼米生产区,信阳水稻产量会更高,米质会更优,农业生态环境会更好。
由于推广示范效果良好,今年由信阳市政府主导、各级农业部门牵头,落实紫云英种植面积达80万亩,使紫云英实际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逐步解决了信阳市冬闲田的问题。随着紫云英面积逐渐扩大,推广翻压紫云英条件下水稻优质高产技术,达到稻田用养相结合,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在逐步成为现实。
(本报全媒体记者 雷建树 郭俊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