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迎来拼抢“科技红利”的时代
8月21日,当李克强总理和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们在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当“小学生”,专心聆听工程院院士讲3D打印的时候,远在湖南湘潭县的63岁老农章爱国正手持遥控器站在稻田边用无人机作业。用他的话说:“科技种田,不怕老年。”
就在总理“听课”的同一天,一个叫施一公的青年学者刷爆了朋友圈。他既不是演艺红人,也不是体育明星,是什么让他受到热捧?是这名“一身三院士”的骄人科研学术成就。施一公研究团队当天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重量级研究长文,其揭示剪接体相关机理的“高大上”研究成果,被业内权威人士称为“诺奖级成果”。
而在前一天,以劳动密集型为典型代表的“世界工厂”东莞,市长透露,全市目前已有六成工业企业启动机器换人,年底将有两个无人工厂投入使用。
总理听3D打印、老农操控无人机、科技男神刷爆朋友圈、机器换人——这些本不相关的片段,其实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它反映的是,科技创新热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它折射的是,一个拼抢“科技红利”的时代正在悄然来临。
1.科技,连农民都晓得“抢”了
谈到农业技术,种粮大户两眼放光
农民一向是“土”“保守”“落后”的代名词,历来崇尚“祖传”经验、看天吃饭,但现在追逐起科技来,一点也不落后。
任志国老爷子今年已经六十多了,别看岁数不小,他自诩为“潮人”,特别是在“追”科技方面。他说自己如同小学生盼小红花一样,可有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劲头呢。
前一段,有些农民热衷炒股,甚至出现“炒股村”。任老爷子不关心这劳什子,他“追”的是科技,谈到农业技术就两眼放光——在他眼里,这才是能给他带来实惠的“财神爷”。
任老爷子是吉林省镇赉县大屯镇种粮大户,和二三十户农户组成的农业合作社承包了近400公顷水田,改种新品种后,每公顷增收6000斤水稻,价格也上去了。“水稻隔两年就换品种,一个品种两三年后就退化了,不高产,还得稻瘟病,没有科技指导的话,一大片一大片的死秧绝收,一年的投入心血就打水漂了。”他们在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指导下搞的蟹稻混养,光产的螃蟹,每公顷保守估计至少增加纯收入3000元,而“副产品”——“蟹米”的价格也远比普通稻米高,最高一斤能卖到六七块钱。
“我的微信天天在线,还订阅了不少农技推广的公号。”任老爷子说要做新时代的农民,不关注科技哪行。
两千多公里之外的湖南湘潭县排头乡,同样是60多岁的农民章爱国,年轻时曾在外打拼多年,2009年,他回乡和几个农友承包了2000多亩地,成立了一个农业合作社。老章坚信种田必须搞机械化,2014年他从一家航空科技公司请来专业人员做设计,从网上购买进口发动机,并找到工厂订单生产,制造出5架植保无人飞机成立了植保飞行队,服务于湘潭县及周边地区的农田。以前人工一天最多只能喷洒5亩地,现在一架植保无人飞机一天能喷药作业300余亩。他说:“种田掌握了机械化,就不怕年纪大。”
80后“新农”七年学技,一跃成行业龙头
年过六旬的章爱国、任志国老爷子,一个用无人机种田,一个谈到科技“两眼放光”,年轻创业者更懂得科技的丰厚“红利”。
他叫郭盛,正宗的80后,皮肤已晒成标准的“农民色”,只有鼻梁上一副半框黑边眼镜让他显得与众不同。
2000年,他从天津科技大学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毕业后,就醉心于在大棚搞瓶瓶罐罐,回老家福建龙岩创业,成为“新一代农民”。
短短几年,他从最初的10万元起家,成长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大花蕙兰种苗供应商。
“咱这个苗就是比别人的好,别人一瓶卖7块钱,咱这个一瓶10块钱都抢着订。”郭盛冲着光线观察瓶底的培养基,得意地说。
据介绍,国内大花蕙兰的种苗供应一般是3个渠道——国内、日本和韩国。“过去是从日本进口的份额最大,从去年开始就被我逆转了。当时不少客户退掉了日本公司的订单来我这里拿货,他们宁愿不要定金也要退货。”郭盛说起来仍无不自豪。
“能山寨的很多,别人搭个棚弄点培养基就不行吗?”记者很好奇。
“我毕业后没干别的,花7年时间跟着台湾农业专家学技术,七年磨一剑啊!”郭盛指指四周,“就这大棚里,你呼吸的空气、感受的温度、照射着你的阳光等等都是经过科学测量的,多大面积放多少风扇、什么季节调多少温度,这都是含金量很高的科技,能轻易山寨得了吗?”
科技“魔棒”一点,千年小米变“时尚”
“这都是科技啊!”山西沁县次村乡魏家寨农民连志宏从草垛里扯出一根谷子秆儿,指着根部说。他300多亩谷子跟普通谷子不一样,根有四茬,从下到上一层比一层粗,根扎得更深,结籽也更多、更重。谷子脱了壳,就是著名的沁州黄小米。
“以前谷子产量低、销路差,现在每亩收入翻了十几倍,家里房子车子都有,票子也够花,这样的生活,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像我这样规模的种粮户,沁县还有很多。”
连志宏们能种上“科技谷”、过上好日子,和一家叫沁州黄集团的公司大有关系。
沁州黄小米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成了宫廷贡米,名气很大,但由于品种退化,一度面临灭绝的危机。
“必须靠科技!”在沁州黄集团实力还比较弱的时候,公司每年就拿出销售利润的10%作为科研经费,聘请国家谷子首席专家刁现民教授等顶级专家为公司常年技术顾问,联合省农大、省农业厅土肥站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对提高沁州黄小米产量品质展开“猛攻”。
科技果然“抢救”了“沁州黄”,一系列高产量、高营养的新品种陆续诞生。连志宏四茬根的谷子,就是这些新科技的产物。
品种多了,产量高了,但问题并没完全解决。
只卖原粮,无论包装多豪华,附加值始终很低,企业和农民腰包还是鼓不起来。
如何才能打破农民致富、企业发展的瓶颈?
“为何不能让小米像奶粉那样一冲就能喝呢?”2008年“毒奶粉”事件让公司董事长石耀武脑子里灵光一闪:小米本就是中国千百年来产妇的传统“补品”,只不过熬制过于麻烦,渐渐被边缘化了。小米做成“粉”肯定有市场。
这依然要靠技术创新。
四处联系科研机构却接连碰壁的石耀武,无意中找到了中国农业大学的郭顺堂教授。
作为中国农业最高学府的食品专家,郭教授近3年的艰苦技术攻关,终于研发出小米预熟化湿法粉体加工新技术。
2011年,谷之爱营养小米粉系列产品成功推向全国。小米从此不必熬煮半天,开水一冲婴儿马上能喝。原本被认为“土得掉渣”的千年小米,一下子变时尚了。
一吨小米,卖原粮,撑死利润两三万元,而经过科技“魔棒”一点,做成小米粉,利润可达十万,附加值翻好几倍。
借助科技魔力,借势小米粉系列产品,沁州黄集团也从一家默默无闻甚至一度濒临破产的县级小企转身为全国优秀食品企业。
科技推广:以前没人听,现在场场爆满
农民们对科技的渴望,对科技红利的追捧,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感受最直接真切。
何亚荣讲了一上午,11点下课,农民们还围上讲台七嘴八舌地抢着问。
早晨6点就起来了,这名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到现在还没有一刻休息,她说农忙时节这是常态。
“这么多年做农业技术推广,最大的感受就是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何亚荣说,过去她们跑推广真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但是真正接受的人不多。现在几乎每次培训班都爆满,还有人不只听一场,循环往复地听。
“农民是很实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他们不会信。通过我们手把手教、全程跟踪指导,农田产量确实提高了,大家就都开始接受了。”她说,农忙时节,每天都有农民怀里揣着自家苗木,上门找农技员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