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育种中的“1、2、3”或“3、2、1”

我记得以前我说过这个用在小麦育种中的——“1、2、3”或“3、2、1”的话题。这“1、2、3”或“3、2、1”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搞小麦育种要识数,不用太多的数,仨数就行,多了没用。即:1、2、3;或,倒过来也行,还是这仨数,3、2、1。

对于我们手里大量的育种材料来说,选择的结果就是要将它们分出不同的等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2、3级——好的为1级,烂的为2级,不好不赖为2级;反过来也可以,好的定为3级,赖的为1级,不好不赖还是2级。甭管是怎么定级,原则不变,总是好的留,烂的扔,不好不赖待观察。

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小麦育种人往往都是看着自己的材料个个都好、个个都是一流,个个都有可能成为品种、成为大品种。所以,就个个就都不想、也不愿意扔,甚至靠别人帮我们扔掉了,我们还偷偷将其捡回来……如此,直接体现着我们小麦育种人的任性,和“惜才”与“爱才”。

最早的农大小麦组不叫育种组,而是叫选种组。选种组,它突出了一个“选”字,更体现出这个“选”字的重要。但后来至今,我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什么时候,选种变成了育种,相应(选)的效果也就不明显了,“1、2、3”或“3、2、1”的最基本分级也就乱了套,以至于闹到今天,几乎什么都是“1”,或什么都变成了“3”!如此,能不失去往日农大小麦组的辉煌吗?

选,包括了两个含义:一个是好的目标东西的中选,也就是一级的材料;另一个是烂的没用东西的淘汰,属于三级的烂货。另外就是不好不赖,有可能变成“1”,也有可能成为“3”的不确定材料,一般可以种种看看再说。应该说,不会选择就不会淘汰。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会选择,但不会淘汰或是不愿、不肯、不会淘汰的现象也往往在发生,以至于在发生的同时还有其相应的“理论”或“理由”做为支撑——再种植一年看看;还可以再选选,等等,这样就势必造成了没有“3”,除了“1”就都是“2” 了。我的意思是,可以有“2”,但“2”不太多!不能没有“2”是标准。

在实际的小麦育种中,一些我们看上的、正经八百不错的东西有时都难说最终成与不成,更甭说这些连“鸡肋”都不如本该早些淘汰的东西呢?留下来这些东西,会增加我们的工作量和占用本就紧张的土地。特别是到了忙的季节,还可能因为多留下的这些烂东西“捣乱”,而导致将我们的正经玩意儿耽搁,这种事儿时有发生,都不新鲜。

我在看同行朋友郑军先生给我淘换来的《赵洪璋教授生平》一书时,书中有赵洪璋先生的一篇《作物育种学基本理论与育种工作基本环节和选育方法之简论》一文。文章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好的育种材料必须比生产上的品种有一定的显明优点,否则农民绝不会欢迎的。”——这句话,先生就告诉了我们对我们手头儿诸多育种材料的定级标准,即什么是“1、2、3”,或什么是“3、2、1”用什么来比较、定夺。接下来文章又说:“一些育种单位,常常保留着不少“要之乏味,弃之可惜”的育种材料,试验来试验去,今年比生产品种好些,明年有差些,包袱背得很重,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有的还定了一大堆新的优良品种名字,就是推广不出去。这种教训告诉我们:评选育种材料要严,摔掉那种‘要之乏味,弃之可惜’的育种材料”。先生的——“要之乏味,弃之可惜”,我想就是我们的“2”和“3”,没什么含糊的,该摔就摔吧!

“1、2、3”或“3、2、1”,数不多,但弄清楚不容易,处理好了更难,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每个小麦育种人来说,识数还是挺关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