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丰种业:好学生or坏学生 新三板的监管尴尬?
当前新三板的流动性不佳,但这并未影响股转对监管的重视程度。企业和券商都在面对新的环境。
优质国企的尴尬
近日,在新三板挂牌不足半年的优质地方国企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垦丰种业”,证券代码:831888)有点尴尬:因2014年年报遗漏财务报表附注,定期报告披露存在重大遗漏,违反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试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细则(试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指引(试行)》的相关规定而被证监会出具警示函,与此同时,其主办券商华融证券也被证监会出具警示函。这家信用明星企业和种业骨干企业挂牌不足半年就被证监会出具警示函确实有点“尴尬”。
更尴尬的是,就在7月份的黑龙江省资本市场招商推介大会上,垦丰种业董事长郑百义在介绍公司登陆新三板的经验时就强调了公司自觉遵守国家政策法规和市场规则,并说公司有规范的经营运作和健全的内控制度。一个月后,垦丰种业就因违规而被“打脸”,这就让这家集众多光环于一身(2013年全国信用骨干企业前三强、农业部首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2015年上半年净利润达6.1亿人民币)的明星企业更加尴尬。
尴尬有我,尴尬有你
事实上,垦丰种业并非本次上榜的唯一“宠儿”,与垦丰种业一同“上榜”的竟然还有27家企业,这其中不乏大型券商作为主办券商的挂牌企业,如河源富马(主办券商:广发证券)、德邦工程(主办券商:华泰证券)和金科环保(主办券商:海通证券)等。一时间,28家挂牌企业一齐遭遇各种尴尬,真是“尴尬有你,尴尬有我”。
具体而言,尽管这些“上榜”企业被出具警示函的原因呈现“多样性”,但绝大部分挂牌企业还是因为信息披露不健全或不规范、不及时而“上榜”,垦丰种业“上榜”的原因就是信息披露不健全、不规范。此外,南京大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则是因为信息披露不及时(2015年一季报)。
从国际视角看尴尬
同样都是场内市场性质,相对一板市场和二板市场而言,新三板的信息披露要求还是低不少。虽说国内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新三板将是中国的“纳斯达克”,但从目前的上市门槛和监管要求来看,新三板实则和美国的柜台市场布告板系统(英文简称OTCBB)更为接近(这里仅仅是从上市门槛和监管要求来看)——二者都没有财务指标要求,都有较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不过目前OTCBB的信息披露要求高于中国的新三板)。鉴于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信息披露监管升级对OTCBB的影响进而分析现阶段新三板信息披露监管升级的危与机(详见下一部分)。
自1990年6月全美证券商协会(英文简称NASD)依托NASDAQ的技术平台开展试点OTCBB以来(这类似于我国证券业协会依托深交所技术平台开展新三板试点),OTCBB凭借其门槛和监管优势不断发展,尤其是1997年获得永久营运地位后,OTCBB飞速发展,报价股票数量一度攀升至6432只,但1999年SEC通过《OTCBB资格规则》要求在OTCBB报价交易的公司向SEC注册为“报告公司”,其信息披露要求几乎和NASDAQ、NYSE无异,于是在OTCBB报价的股票迅速下降,时至今日,单独在OTCBB报价的股票已是屈指可数。OTCBB同样面临着监管升级带来的尴尬。
尴尬的危与机
那么新三板会重蹈OTCBB的覆辙吗?笔者认为随着监管升级和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全,垦丰种业这种挂牌企业将面临危与机,但不会重蹈OTCBB的覆辙,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监管升级性质不同。OTCBB的监管升级则是突然性的“一剂猛药”,正是“这剂猛药”使得OTCBB的报价企业不堪重负,纷纷逃离,从而使得OTCBB“未老先衰”;与OTCBB不同的是,新三板的监管升级是基于现有信息披露要求而进行的严格执法,这种严格执法有利于防范“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从而规范市场,甚至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
其次,金融体系健全程度不同。美国的场外市场除了OTCBB还有一个巨头即OTC市场集团,这个巨头有着规范的分层和低门槛和低信息披露要求等诸多优势,这使得在OTCBB报价交易的股票可以从OTCBB转移到OTC Link系统(OTC市场集团的核心企业),而目前中国则没有这样的承接平台,所谓的四板也很不规范,不具备承接作用。因此,即使监管升级后,新三板挂牌企业想逃离也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然后,平台作用不同。OTCBB仅仅是一个报告平台,而新三板则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交易所,虽不具备纳斯达克那样的IPO功能,但却可以报价并交易执行,且是全国性的。那些高科技企业没必要为了一点小利就纷纷逃离。
最后,监管要求不同。1999年《OTCBB资格要求》颁布后,OTCBB信息披露要求集几乎和NASDAQ、NYSE无异,而目前新三板的信息披露要求并没有主板和创业板的信息披露要求高。所以,即使监管升级会有逼退现象但也不至于太明显。
总之,我们不必对这种监管升级带来的“尴尬”引起过度恐慌,这种尴尬貌似危险,实则机遇,一种规范市场的机遇。
(责任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