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上种地,应该怎样种?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受到耕地资源减少和环境资源承载力有限等硬约束。我国现有沙漠化面积173万亩,在干旱沙漠区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大有潜力可挖。但是,沙区生态脆弱,要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农业的平衡点,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农田。
在许多地方,沙漠正在变为农田,还有一些地方也正跃跃欲试。那么在沙漠上搞农业开发,究竟应该咋样搞?是有节制的开发,还是大规模的推进,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度调研。
沙区农业方兴未艾
进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芹河乡酸梨海则村,记者看到几十幢温室大棚矗立在沙地中间。榆阳区园艺技术推广站科技特派员张连虎告诉记者,这里是酸梨海则村设施蔬菜种植基地,该村虽然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但由于地下水资源丰富,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酸梨海则村整理、改良沙地,发展设施蔬菜和水果,种植的草莓、葡萄、香瓜、黄瓜等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酸梨海则村因此成为陕西省有名的一村一品示范村,村民户均年收入达10多万元。
榆林市地处陕西省最北部,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曾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防沙治沙,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前的0.9%增长到如今的33%,北部风沙区860万亩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150万亩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
榆林市农业局副调研员刘忠雄告诉记者,随着生态状况的改善,近年来榆林市通过土地占补平衡项目在沙区开发耕地15万亩,建立起一个个现代化大农场,设施农业方兴未艾。“在追求生态效益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沙地农业,有利于调动当地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实现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刘忠雄说。
与榆林市一样,被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占据近一半面积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也曾是我国遭受荒漠化侵害较重的地区。经过几十年防沙治沙,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毛乌素沙地的治理率达到75%以上,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率达到25%以上。鄂尔多斯在小心翼翼呵护着得来不易的沙漠绿洲的同时,也在探索把沙漠绿洲变为良田的可能性。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林业局副局长吴向东认为,目前我国耕地资源紧缺,可以向沙漠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但是,要把沙漠绿洲改造为耕地而又不破坏生态环境,当前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和理论支撑。如果在沙区过度发展农业就会导致水位下降,很可能造成沙地的二次荒漠化。就目前各地探索的情况,应该遵循“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充分利用沙漠地区的光热资源和林木资源,发展沙棘、沙柳、柠条、甘草等产业。
据了解,在沙漠治理比较好的地区能否开发良田发展农业一直存有争议。目前,陕西、宁夏、甘肃和内蒙古等荒漠化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也在探索发展沙地农业,陕北的马铃薯、宁夏的枸杞、甘肃的向日葵、新疆的葡萄等已经在市场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专家认为,人们希望摆脱自然经济条件制约,获得风调雨顺的农业丰收,这样的愿望无可厚非,但不同地域有其固有特性,人们无法改变地域的自然属性,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消除干旱气候。人们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不断实践,理性总结出综合性措施,实现在严酷气候条件下因地制宜、创新发展。
严格控制开发规模
记者在沙区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适度开发。经历过沙漠侵害的人们,更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榆林市国土规划局副局长李安雄告诉记者,为了避免在沙区过度发展农业破坏生态环境,他们严格控制耕地开发规模,每年通过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开发的耕地不超过5万亩。
据了解,榆林市被确定为全国“多规合一”试点市以来,在土地利用方面形成一个整体规划,构建统一的包括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城镇开发边界、产业开发边界、采矿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等在内的空间管控体系,任何土地利用必须服从这个规划。
与榆林市一样,鄂尔多斯对土地实行严格管控。鄂尔多斯市林业局总工程师毛云峰告诉记者,多年来,鄂尔多斯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一张生态蓝图绘到底。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早在10多年前,鄂尔多斯市就实施严格的三区发展规划,把境内区域分为农牧业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鄂尔多斯农牧业优化开发区主要分布在沿黄河、无定河流域,是建设现代农牧业、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区。达拉特旗黄河沿岸和无定河沿岸,水资源丰富,通过把沙区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农牧业限制开发区人口与环境矛盾突出,鄂尔多斯坚决落实以水定田、以田定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发展方针,坚决把超出环境承载力的农牧民转移出去,把超载的牲畜减下来,使一部分劳动力由一产转向二、三产业。在此基础上,鄂尔多斯以生态建设和保护为重点,加强以水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建设,适度发展农牧业经济,坚决禁止过度开发。
在农牧业禁止开发区最大的基本建设就是生态建设,鄂尔多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人口转移力度,尽快将该区域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的农牧民迁出,减少人类的干扰破坏,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压力,恢复植被。
“三区发展规划实施10多年来,效果非常好,避免了耕地过分扩张,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林沙产业发展,实现了沙漠增绿、百姓致富、企业增税,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毛云峰说。
多举措做好管护
对于已经开发的耕地,如何做好耕地后期管护,避免掠夺性经营,防止耕地二次沙漠化,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刘忠雄告诉记者,沙地比较贫瘠,不适合直接种植农作物,要把沙地改造成耕地,首先要对土壤进行化验,符合耕地开发要求的才可以开发,然后给沙地垫10至15公分黄土和混凝土。要通过实施严格的农作物轮作倒茬、秸秆还田和种植冬小麦等种地养地相结合的农作方式,加强耕地后期管理,把耕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站在榆阳区马合镇的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马铃薯育种基地观景台上远眺,上万亩的马铃薯一望无垠。公司董事长郝光方告诉记者,他们公司2012年承包了1.97万亩经过改造的沙地,种植马铃薯1万亩,其他土地种植了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土地利用率达到70%左右。“承包土地第一年,耕种时风吹沙跑。我们通过秸秆还田、种植冬小麦等措施巩固沙地,提高土壤肥力。现在沙地越来越平整,土壤肥力越来越高,种植收益越来越好,去年每亩地纯收入达300元左右,今年预计能达到500元左右。”郝光方说。
记者看到,在一些不能耕种的沙丘上,大地公司种植了沙柳、柠条、沙蒿等沙生植物和紫花苜蓿。郝光方说,为了抵御土地风蚀,他们平时不让耕地有任何裸露,耕地周围都种植了防护林,严格实行马铃薯、玉米轮作倒茬模式。“在冬季农闲时节,秸秆全部还田,用秸秆覆盖土地。有的地块种植冬小麦,来年春天耕地时冬小麦还田,还能提高土壤肥力。”郝光方说,“但是,种植冬小麦是保护耕地最有效的措施,但是增加了种植成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大这方面的补贴力度”。
在榆林和鄂尔多斯采访期间,记者了解到一些现代化农场中广泛采用了节水灌溉技术。榆林市榆阳区马合镇马铃薯基地和陕西靖边县海子滩镇高海则马铃薯基地,广泛采用大型移动式喷灌设施进行喷灌浇水,农民在设施农业大棚中普遍采用滴灌技术。在内蒙古达拉特旗的一些沙区农田里,农民们大多采用微喷灌技术。
榆林市农业技术中心技术员刘肖认为,大型移动式喷灌设施虽能起到节水的作用,但还是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会造成土地盐渍化,推广滴灌和微喷灌比较符合沙区农业需求。应该建立地下水位动态监测机制,随时监测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地下水位下降时,就要实行休耕,让其恢复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