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昉:保障粮食安全亟须推进新技术革命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保障粮食安全攸关国家核心利益和战略需求。虽然我国粮产量逐年递增,但我国农业生产依然受到耕地、水、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等多重约束,基础仍然十分薄弱。特别是近年消费需求明显大于生产增长,大豆、玉米等农产品(000061,股吧)进口数量不断攀升,已跌破95%自给率的基线,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2012年,我国进口转基因大豆达5838万吨,占世界大豆贸易总量的60%,国内自给率降至18%,安全风险急剧上升。另据FAO专家预测,中国玉米人均占有量已从2008年的126.4公斤增至2011年的140公斤,2015年后将达到207公斤。我国目前玉米产量仅有2.1亿吨,未来可能出现数千万吨的缺口。

传统技术已难以克服日趋尖锐的供求矛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已刻不容缓。

转基因生物育种是农业技术革命的先锋。据统计,201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1.703亿公顷,比1996年产业化之初增长了100倍。目前已有28个国家批准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此外有30多个国家批准进口转基因产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总受益人口已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

转基因育种能促进粮食增产,这一点已不容置疑。美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玉米单产约为400公斤/亩,其后通过将转基因、分子标记以及传统杂交技术紧密结合,大力推进抗虫、抗除草剂玉米商业化育种,仅用不到20年就达到600公斤/亩。发展中国家阿根廷,多年坚持推进转基因玉米和大豆产业化,作物平均单产已由1995~1999年间的亩产342公斤提高到2005~2009年间的471公斤,10年间提高了38%。

1996~2011年的16年间,全球种植以抗病虫、抗除草剂性状为主的转基因作物增产价值高达982亿美元,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玉米、大豆几乎都是转基因产品。

科学研究证明,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一样安全,且具有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的效益,现已成为引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扩大其应用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

我国开展转基因作物育种研究几乎与国外同步,经过近20年的努力,先后获得了抗虫棉、抗虫水稻、植酸酶玉米、抗虫玉米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现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能够独立研发转基因作物的国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转基因作物至今未能实现产业化。

综合分析全球发展态势和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首先实现转基因玉米成果的转化尤为重要。饲用植酸酶玉米能降低环境中磷污染40%、提高饲料养分利用30%,体现了我国转基因育种研发的特色与优势。此外,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虫和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能有效保障玉米增产、保护生态环境、改进耕作方式,目前已基本具备产业化条件。

可以预计,加快转基因和其他先进育种技术的结合,并加大推广应用力度,玉米单产完全可能在5~10年内大幅度提升,从而有效缓解粮食进口压力,并获得超过年增数百亿元的综合效益。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