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谢尔塔拉农牧场——种地靠天不如靠“小农水”
刘慧歆郑永明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日益增多,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十年九旱现象严重,特别是6~7月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的持续伏旱,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干旱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呼伦贝尔农垦谢尔塔拉农牧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破解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难题,为粮食增产、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开辟了新路。
农田喊渴呼唤“小农水”
谢尔塔拉农牧场属温带草原性气候,冬冷夏热,干燥少雨。近40年间,该农牧场的农牧业生产一直处于靠天吃饭的格局,粮食产量很不稳定,企业效益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减产、绝产的情况时有发生。
自今年春播开始以来,该场总降雨量仅为20毫米,30多厘米的土壤层含水量仅为12~14%,持续的干旱天气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重创。“必须与干旱斗争到底,才能夺取农业胜利。”谢尔塔拉农牧场场长刘友山说。
2012年,该场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依托,投资1393万元,在第四生产队建设节水灌溉示范区,将海拉尔河河水引入蓄水量达26万立方米的蓄水池,再通过300平方米泵站、7.2公里地埋输水管线和34台指针式灌溉机对农作物实施有效灌溉。今年6~8月期间,该场第四生产队节水灌溉示范区连续工作3300小时,上水640万立方米,平均降水120毫米,有效缓解了前期旱情。
节水灌溉将覆盖28万亩农田
“水是农业的命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水利工程功不可没。”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海拉尔农垦集团公司董事长李洪斌说。为此,他们利用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将原有的5000亩灌溉面积修复扩建到2万亩;通过农作物喷灌前后对比试验,农作物产量有了显著提高。
截至2014年,该场灌溉覆盖面积达18万亩,实现有效灌溉12万亩,可同时供5个生产队进行灌溉,是目前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节水灌溉面积最大的农牧场。在未来的两年里,该场还将不断扩大节水灌溉规模,计划到2017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8万亩,使全场93%以上的农田实现节水灌溉。
为进一步发挥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从8月开始,谢尔塔拉农牧场的水利建设百日攻坚战正式拉开帷幕,他们在确保秋收生产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现有水利设施,根据农田实际情况,合理布局灌机,还在输水管道重要部位设置泄水阀、排气阀,解决冬季输水管道冻结的难题,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水利工程,真正实现水利喷灌20万亩的目标。
“滋润”种植业“反哺”养殖业
“发展节水型农业,适当提高胡萝卜、马铃薯、水飞蓟、早熟玉米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实现种植结构调整是农业增收的新增长点。”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总经理胡家才说。节水型农业可根据作物成长需要及时安排喷灌,满足作物成长期对水的需求,使谢尔塔拉农牧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基本保障。
为彻底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破解季节性干旱难题,自2011年起,谢尔塔拉农牧场变“土里刨食”为”土里挖金“,本着“稳油、增麦、提特”的发展目标,种植大麦、小麦、油菜、水飞蓟、胡萝卜、苜蓿、青贮玉米、籽粒玉米、甜高粱、马铃薯等10大类21个品种作物。
2011年,他们在闲置土地上开始试种水飞蓟,2013年水飞蓟平均亩产170斤,亩产值1000元,2014年,他们将水飞蓟的种植面积扩大到4.59万亩。尽管当年市场价格与往年相比有所下降,但水飞蓟亩效益仍然达到了760元,增效2100万元。
今年,为确保附加值高的极早熟玉米、马铃薯、胡萝卜能够丰产丰收,他们利用水利设施充分保证这些高附加值的作物得到有效灌溉,还计划将种植的胡萝卜、青贮玉米反哺畜牧业饲草的不足,既在农业生产中获利,还为牧业发展提供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