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打造高端种业产业基地

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简称通州种业园)作为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的“多园”之一,近来引起了各省市考察者的青睐。

通州种业园如此受到关注,得益于2011年7月,北京农科城示范园区启动建设以来为国家种业带来的瞩目成就。

聚集资源

打造高端种业产业基地

通州种业园总体规划面积5万亩,其中新品种核心示范展示基地700亩,企业科研孵化基地750亩,专家中试基地1000亩,应该说,北京的资源优势是支撑新兴种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这里聚集了法国利马格兰、北京德农种业、金色农华、山东登海种业黑龙江垦丰种业、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及科研单位40余家,并吸引了国内外1000多家种业企业的万余个新品种在此进行示范和展示,其中具有影响力的品种达300余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70个,已形成育种研发、制种繁育、品种展示、育种推广等一系列完整的高端产业链条,正努力打造成具有产业特色的、机制创新的、引领与服务全国的高端种业产业基地。

机制创新

有力支撑种业迅速崛起

2012年,通州种业园的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开始向全国推广,并与甘肃、宁夏等地的农作物制种基地以及海南南繁基地在种业产业链上实现了育种、繁种、制种、推广的有机衔接和有效对接,当年种子销售额就突破了50亿元。这正源自于北京农科城成立的“玉米新品种开发联合体”触发了种业科研和推广的巨大潜能。

同样,北京农科城的“京麦”系列杂交小麦种子也走出国门,在巴基斯坦大面积推广,平均亩增产20%—30%。北京农科城推动中国种子集团与北京农科院产学研合作,加快了小麦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

加强交流

力促品种繁育迈向市场

2012年10月,通州种业园成功举办了“秋季良种展示周暨农业机器人装备展”。农作物新品种展示面积400亩,品种数量达3000多个。

近年来,通州种业园通过定期召开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交流座谈会、新品种展示交易会,搭建作物新品种展示平台,促进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推动成果通过企业迅速向市场转化。

目前,北京已经成为全国种业交易中心。2011年,北京种业交易额达74.25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从2009年的0.46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2.11亿元。

搭建平台

架起科企合作转化桥梁

2012年,北京市科委在通州种业园启动了“现代农作物高通量育种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此项目以围绕推进北京农科城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中心及通州种业园建设,打造高通量育种公共服务平台为基本核心,探索种质资源共享交流机制和商业化育种模式,进而为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优质高产多抗作物新品种培育,提供了快捷高效、高通量的科技支撑服务,提高了育种水平和产业化能力。

通州种业园依靠政策支持,整合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和企业的市场运作优势,三方共同申报实施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包括物联网技术集成与应用平台,高通量分子育种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作物种质资源共享交流平台,作物品种权展示、交易平台,农机、植保、劳务服务等综合服务平台等。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为种业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

土地流转

推进区域种业集聚发展

通州种业园是在于家务回族乡的土地上建设的,其土地流转工作采取“统一的程序、统一的规划、统一的管理和统一的标准”和“必须要服务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于促进农民提高收入”的工作模式。目前,通州种业园已完成土地流转面积3.5万亩,形成了以分子育种实验平台、籽种中试基地、航天育种及生物能源研发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园区,并将农村闲置农业劳动力转化为产业工人,已解决农民劳动力就业2000多人,农户年工资性收入约为20000元左右。由于种业的发展,于家务回族乡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现代生态小镇。

2012年,通州种业园被正式确定为农业部和北京市共建的现代农作物种业示范区核心基地,并且正式纳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农科城通州种业园的发展轨迹,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其高端发展之路通向世界级“种子硅谷”指日可待。

来源:科技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