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波:农业转方式 科技是关键
如何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农业专家陈诗波。
记者: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什么特别强调农业科技创新?
陈诗波: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动力。尽管到2014年我国粮食实现了“十一连增”,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靠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农药化肥的高强度使用,农产品科技含量普遍偏低。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再加上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农产品数量的刚性需求,可以预期,我国农业依靠传统方式来实现增产、增效必将难以持续。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长期以来存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例如:政府对农业的科研投入严重偏低,保障不了农业科研人员研究和机构运转费用支出;农业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农业科研项目多头管理,课题重复、资源浪费等。这些问题都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记者:如何实现农业科技创新?
陈诗波: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必须按照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创新效率。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农业科技管理的宏观协调与会商制度,加强农业科技管理的统筹协调力度,避免“九龙治水”现象重复发生。
另一方面,要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加强中央层面科技管理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和各部门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发挥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不同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协同创新作用,重点搭建分工协作的“一盘棋”农业科研工作新格局,避免科研工作“单打独斗”的现象反复出现。除此之外,还要强化农业科研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
记者:在当前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在哪里?
陈诗波:深化种业体制改革。种子技术的创新,带动着耕作栽培、植物保护、农业工程、农业环保、农产品加工等各领域的发展。建设种业强国,必须深化种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要通过推动确权交易,让种业科研资源及成果“流”起来;通过强化合作交流,让科研人员“动”起来;通过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机制,让科研人员依法“富”起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通过完善市场导向机制和商业化育种机制,切实让育种效率“高”起来。
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目前,虽然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60%,其中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75%,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相对较低,仍存在地区之间农机化水平差距大、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门类品种明显缺失、农机科研开发配套系统建设落后等诸多问题。
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重点是依托互联网企业建设一批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更好地将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到农业生产与流通中,不断打通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关联环节,催生多种新兴业态。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点要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记者:如何保障这五大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陈诗波:与农业创新五大重点领域相配套,还必须要构建起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四大技术体系:
一是构建高产高效型生产技术体系。二是构建生态安全与循环节约型生产技术体系。三是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农产品流通技术体系。四是构建以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装备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