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发明新型施肥播种机获国家专利认定


郭洪亮蹲在他发明的新型施肥播种机前,身后是他平日捣鼓的各种机械设备零部件
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泾阳县王桥镇北张村村民郭洪亮可谓在当地的十里八村间赚足了美誉。和他一起出名的,还有他自己发明的那台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认定的新型施肥播种机。也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农民发明家”。
日前,郭已同河北一家农机生产厂家达成了初步的生产意向,或许过不了多久,他的这种新型施肥播种机便可被批量生产。
受父亲影响从小便和各种机械打交道
中等身材,偏瘦,皮肤黝黑,眼睛明亮,话少,几乎问一句答一句。若非村干部介绍,众人很难将眼前这位裤腿管高高卷起至膝盖的朴实农民同“发明家”这一身份联系起来。
郭洪亮生于1970年。打他记事起,父亲就一直在务农的空当从事大货车驾驶、农机具操作等。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便喜欢捣鼓各种机械设备,一直和各种机械打交道。
1990年,郭洪亮初中毕业后没多久,父亲贷款给他买了一辆大货车,此后,郭开始了他长达10多年的建材运输工作。2002年,一次生病检查中,郭被查出患了胃穿孔,医生建议他不要继续从事货车运输工作。他休养了一段时间后,便也学着村里其他人开始了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务农生活。2005年前后,务农已有一段时间的郭洪亮买了一辆农用拖拉机,“哪怕是务农,我也希望能有机械助力。”郭洪亮说,不过,拖拉机也只能帮他往地里拉送肥料往家里拉载麦秆等,施肥、播种等工作,还需要人力,或者再后来的专业施肥、播种机等。
较之于人力操作,虽然机械在播种效率上大大提高,但时间一长郭洪亮发现,常见的播种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播种机通常采用的是开沟播种的方式,即先用开沟犁开出一条沟,紧随其后的播种设备将种子播下去,最后的平土设备再将沟填平。但这种方式土壤松动面积较大,土壤中的水分流失也多,这对种子的发芽而言尤为不利。
此外,由于走在最前头的开沟犁被固定在一个平直的架子上,对土地的平整度要求很高,当遇到地埂,或是一些田地高低不平时,其开出的沟便会出现深浅不一或是断垄的现象。而且一般来说,固定在平直架上的开沟犁越多,开沟深浅差距就越大,尤其在跨骑地埂作业时,这种现象更明显。此外这种作业法,田地里还不能有树根、石头等硬物,因为一旦碰到便会对播种机造成严重损坏。
要播种时还能较好地保持水土墒情,意味着不能开沟;若想避免断垄、深浅不一的现象,除非如人工播种一般实现点种。
如何“捣鼓”出一台播种机,能将上述两种情形同时规避,也便成为自小痴迷各种器械设备的郭洪亮心头的一件大事。
原理很简单生活中其实处处是灵感
“他这个设计,既有人力点种的好处,又汲取了机械播种效率高的长处,就目前这样看,原理其实很简单,可一般人就是想不来。”8月13日下午,站在郭洪亮发明的新型施肥播种机前,泾阳县农业机械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员感慨:“发明与学历无关,只要喜欢,肯动脑,生活中其实处处是灵感。”
当日采访已过播种时节,播种机前的牵引拖拉机也已“马放南山”,被郭洪亮开到了别处,不过听着他的介绍,似乎仍能看到这台“简单”的器械在田间地头施肥播种时的意气风发。
播种机工作时由一辆拖拉机作牵引,拖拉机的转向立轴前端安装着空心轮,轮内固定有将其分成播肥轮和播种轮的轮辋,轮面外表则分别固定有空心的播肥刺和播种刺。拖拉机走过时,这些刺便会扎进地里,种子和肥料经刺中心的空隙漏出,一并被埋在地下。
如此简单的动作过后,一株玉米苗也就完成了其种植的全过程。其间,土地没有明显开挖状。
因条件简陋,郭洪亮固定在牵引拖拉机转向臂上的两只深黄色油漆桶格外引人注目,其作用是给连接在下面的空心轮供肥、供种子的。“当然这只是雏形,我们自己用,一旦厂家批量生产,人家肯定不会用两个大桶作为原材料。”面对有群众偶尔善意的玩笑,郭洪亮乐呵呵地解释。值得注意的是,若地形允许,操作者可加装额外的播种轮、播肥轮,而且加装的越多,播种机一次通过时播种的行数就越多,效率也就越高。
据郭洪亮的妻子王瑞群介绍,郭平日尤其喜欢看诸如《我爱发明》等科教类节目,喜欢钻研各种问题,这台新型施肥播种机先后至少花去了他四年时间。“完善,改良,找问题,再改进,最终才有了今天的这个模型。”2014年9月,在朋友的推荐下,郭洪亮试着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申请,很快,2015年1月7日,他的这项专利便获得了认定,“他只要没事就喜欢捣鼓这些东西,这份认定是他应得的。”王瑞群说。
目前,郭洪亮已和河北一家农机生产厂家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后者不久前已将他的施肥播种机投入到了实验阶段。如今的郭洪亮,正在等待河北方面传来好消息。他也相信,过不了多久,他发明的这项施肥播种新技术,将会传遍全国各地的田间地头。 (黄香梅冯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