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融资退出,国内油脂市场回归本位

来源:粮油市场报 蔡能斌

全球大豆丰产,豆油依然是油脂供应增加的主要动力;菜油供应增加仍需看政策力度,总体去库存化是大趋势;棕榈油供需趋于平稳,季节性消费特征更明显,价格波动率大。阶段性或区域性消费和库存变化影响价格,利润变化与进口套盘互动进一步增强,油脂消费更趋多样化。

油脂市场供应面依然宽松,宏观经济依然低迷抑制商品价格仍处弱势中,美联储加息预期仍推动美元中长期看涨,也打压商品价格。油脂消费相对刚性,目前绝对价格相对偏低。关注油籽增产放缓、阶段性油脂供应减少带来的上涨机会。

全球油籽市场结构分化

全球油籽市场出现结构分化,国内、国外市场也有所不同。

大豆方面:美国大豆压榨需求依然良好,期末库存小,产量天气风险高。南美大豆增产明确,付运周期延长,高库存有待释放(尤其是阿根廷大豆)。中国大豆继续减产,主要以食用为主,油脂压榨量很小。国内大豆压榨主要以进口为主,全球大豆供应增加保证中国需求,而季节性对美豆和南美大豆的采购转移影响中国的进口大豆成本。

同时,南美大豆与美国新豆竞争关系提高,库存消费比美国偏紧、南美宽松的格局没有改变。

油菜籽方面:全球油菜籽高产后出现回落,供需趋紧。中国油菜籽收购少量补贴,国内菜籽大幅减产,但菜油改收为抛导致短期市场供应增加。中期看,国储菜油拍卖将开启去库存进程。

国产豆基本退出压榨市场

中国大豆产量呈现减产趋势。预计2014/2015年度产量为1215万吨,2015/2016年度产量继续下滑。国产大豆为非转基因大豆,种植成本较高,主要用于食用加工和附加值更高的蛋白类加工,实际用于豆油压榨的量很小。目前国内储备还有约560万吨大豆,可抛储数量不大,对市场的影响力减弱。

中国大豆进口保持增长态势。大豆进口除考虑国内豆粕需求外,还受压榨利润影响。2014年初,国内养殖业遭遇深度亏损,粕类需求减少导致油厂压榨利润恶化,宏观环境变化也导致融资大豆亏损,进口大幅减少。

2015年以来,国内进口大豆压榨利润好转,在套盘压榨利润为正的情况下,中国油厂大幅提高了大豆的采购计划,南美大豆丰产和低廉的价格保证中国工厂安排更远的采购计划,使得2014/2015年度中国大豆的进口超预期,预估为7400万~7500万吨。

2015/2016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仍将维持增长态势,考虑到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和养殖存栏有所下降,粕类需求增幅放缓,预计大豆进口量小幅增加,为7600万~7700万吨。

中期菜油进入去库存周期

2008年至2014年,中国连续7年执行油菜籽收购政策,折算菜油累计收储约790万吨。受种植利润和面积大幅减少的影响,同期国产油菜籽呈现减产趋势,官方数据和实际产量相差较大,预计2016年中国菜籽产量低于700万吨。

2015年中国结束连续7年的油菜籽收储政策,菜籽收购采取补贴方式,但补贴力度小,中国菜籽产量将 进一步下滑。在宣布不收储的同时,2015年中国加大了收储菜油的市场拍卖,2015年已经成交15万吨。待菜籽收购结束后仍将继续拍卖,今后拍卖将是常态。

对比后发现,中国取消菜油收储后,叠加每年菜油拍卖的数量,市场较取消前每年新增国产菜油供应近100万吨。在国产菜油供应增加的同时,进口菜籽和菜油减少,预计2014/2015年度中国菜油总供应437万吨,2015/2016年度为465万吨。

在中国油脂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短期菜油供应增加将导致与其他油脂争夺消费市场。国储菜油拍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拍卖节奏影响市场,中期去库存进程利空油脂市场,但长期看降库存利多油脂。

随着中国油菜籽收购政策的变化,菜籽进口将大幅减少,菜油进口量也维持低水平。而国产菜油和进口菜油在成本及转基因概念上的差异,直接体现在较大的价差上。

进口减少致油脂库存下降

2014年7月后,中国银行融资管理更趋严格,美元汇率走强改变原来人民币升值趋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使得行业利润发生改变,导致大宗商品融资行为明显减少。油脂进口融资退出,导致中国油脂库存明显下降。

跟踪海关数据,预计2014/2015年度中国豆油直接进口减少85万吨左右,菜油进口减少30万吨,24度棕榈油进口减少45万吨,累计直接进口油脂约560万吨,较上一年度减少160万吨。直接进口油脂的减少,导致国内库存大幅下降,从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中国豆油库存从120万吨回落至60万吨,24度棕榈油库存从120万吨回落至50万吨。

库存下降也使得近月现货基差走强。库存消费比的明显好转也使得进口利润好转,棕榈油进口从一度亏损超过1000元/吨,到2015年出现阶段性正利润。

目前中国棕榈油进口量与进口利润关联度进一步提高,内外套盘交易也更活跃。当DCE套盘出现正利润时会触发大量订船,而亏损扩大会减少订货。进口利润维持在-200~+50元/吨区间可能是常态。

预计中国24度棕榈油常规库存主要维持在50万~70万吨区间,年度消费约400万吨,库存消费比维持在1.5~2.0水平。

预计2015/2016年度中国直接油脂进口较2014/2015年度小幅增加,约580万吨。其中24度棕榈油进口在400万吨左右,豆油60万吨,菜油50万吨,葵花籽油60万吨。

低价豆油挤占棕榈油食用消费

随着中国大豆进口成本的下降,豆油价格走低,豆油在性价比上获得市场更多消费空间。棕榈油消费受温度限制,主要消费旺季在6~9月。跟踪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24度棕榈油消费年均为430万吨,2013年高库存时消费达到516万吨,2014年则明显回落为428万吨,2015年消费预计为380万吨。

生物柴油需求大幅下降、中国加大食品安全管理、油脂消费增长放缓等因素,是造成棕榈油消费减少的原因。目前中国棕榈油食用消费基本回归刚性水平,预计年度消费在400万吨左右。

棕榈油工业消费稳中略增

原油下跌压制生物柴油消费,44度棕榈油进口成本更便宜,在分提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加大了44度棕榈油的采购量。预计中国棕榈油总体进口在500万~550万吨水平。

国内进口趋于理性,进口利润、套盘交割影响进口量。进口倒挂和库存回归正常结构,库存消费比趋于健康。消费基本回归刚性水平,气温变化、低度棕榈油与豆油的价差影响棕榈油消费,工厂精炼和分提开工情况反映市场需求。

供需节奏快,季节性特征强。供需结构简单,易受资金关注。波动率大为套盘提供更多操作空间,操作手法更灵活。除传统的国内期现基差贸易外,外盘FOB离岸报价和国内期货盘面的对冲交易开始活跃。

受天气影响,棕榈油主产国2016年减产忧虑仍在。生物柴油政策一波三折,汇率非对称波动对进口成本影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