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讳言“玉米高产”?
“中国玉米生产发展的实践表明,认识玉米有一个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粮食不够吃的时候,很注重抓好产量高的玉米;当粮食刚够吃饱,往往又忽视甚至扬弃玉米;当玉米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时,才真正把玉米高产摆在了重要地位,确立玉米高产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原文地址:为什么有些人讳言“玉米高产”?作者:佟屏亚
——附言玉米高产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最近几年玉米丰收,报纸网站讳言“玉米高产”的声音再次多起来了。有从经济效益分析的,有从玉米品质着眼的;有的是诚言忠告,也有的是利益攸关。总之,全国玉米生产又将面临一场调整结构、减低产量的新折腾。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农业领域经常会遇到有一些人讳言“玉米高产”。时间不同,代际有别,目的迥异。举出几例。
一例: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玉米连年获得丰收,出现“人不吃、卖不出、无处存”的现象,一时间议论纷纭:我国已经走出了短缺经济,种玉米不再需要高产了。我曾应邀参加一家出版社选题计划会。当时书名讳言《玉米高产育种》《玉米高产栽培》,改成《玉米增产技术》也觉得不妥,就叫《玉米栽培》吧。别以为我是说笑话,亲身经历毫无任何夸张。管理部门赶快采取所谓“调整结构” 措施,甚至提出退耕还林的意见,以至全国玉米面积快速减少难以扼制。中央政府着急了。1995年我奉命陪同姜春云副总理去东北考察玉米生产;4月29日在哈尔滨召开的东北4省主要领导干部会议上,我作了“提高玉米产量的六项建议”报告,阐述玉米高产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会务组当晚将“六项建议”电传北京,国务院秘书局以《内参》发出。
二例:世纪之交有一种“权威观点”,即“种植业从“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化”,要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结构,逐步调整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直指减少玉米面积和产量,扩大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错误地把玉米视为粮食作物,忽视它作为饲料在发展畜牧业中的主导地位。1999年初国务院《意见》发布了“二元到三元权威观点”,世纪之交全国出现盲目地、趋同性地玉米面积大滑坡。国务院2003年3月紧急出台“三减免、三补贴”(减免农业税,放开购销市场,提高收购价格等一系列扶持政策),2005年玉米生产方才恢复到1999年水平。我曾多次在全国农业会议上直抒己见对事不对人评论这种错误观点,撰写《大玉米开发战略》文章,从宏观视角论述玉米高产的重要意义。《作物杂志》2001年第3期发表此文,科学技术部迅速以《简报》上呈。
三例:新世纪粮食“十一连增”,增产最多的是玉米,又出现了“产量多、库存多、进口多(转基因玉米)”三多并存现象。社会上再次泛起讳言“玉米高产”议论。有人认为:高产是一个过时的概念,适用于短缺经济时期;现在中国人已经吃饱了,应该往多元化去发展。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因为情况大变了,今天农民是种田的主人了。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公认的自然选择法则,农民选择玉米品种同样如是,例如现今种植面积最大的郑单958和先玉335品种,也可以说是“农民选择,高产者存”价值规律吧?不过这已经是市场经济选择机制了。农民决不会愿意种植一个产量低100多斤的品种。特别提示,玉米不同于稻米和小麦,它是一个综合利用的作物,不存在品质问题。至于管理部门是否又要以“资源承载力、市场消费力”为由再一次调整结构减少玉米面积呢?前车之鉴,稳慎推进。重发旧文“玉米高产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共析(中国种业2014年第7期)。
最后录作者对玉米价值和贡献的评述。
“中国玉米生产发展的实践表明,认识玉米有一个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粮食不够吃的时候,很注重抓好产量高的玉米;当粮食刚够吃饱,往往又忽视甚至扬弃玉米;当玉米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时,才真正把玉米高产摆在了重要地位,确立玉米高产是一个永恒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