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科技服务的“阿里巴巴”
打造科技服务的“阿里巴巴”——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
中小企业缺啥?啥都缺!缺钱、缺人、缺器材、缺人脉……可如果告诉你有一个平台可以提供仪器共享,还给补贴,帮助联系专家和高校院所,甚至能找到客户打开市场,你会相信吗?
作为一个和政府部门打了多年交道的企业家,蓝怡公司副总经理徐宇东两年前初次接触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时,从未想过“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2011年,蓝怡公司在高分子聚合物研发上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万般无奈之下,蓝怡公司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研发平台求助,没想到平台很快就联系了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并成功解决了问题,双方还签下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此后,通过平台的帮助,蓝怡公司还与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酶工程项目的合作。
像蓝怡公司这样通过平台找到合作对象的不止一家。截至2012年年底,平台的注册用户已达41万,当年对外服务量1329万次,其中80%的用户来自于企业,中小企业逐步成为研发平台共享服务的受益主体。
“一站式”平台打造科技服务“阿里巴巴”
“我们的创业资金只有20万元,而购买一台核磁共振设备就要400多万。”
2007年,张庆和几个大学同学合伙创业,成立了专门研制催化剂的泰坦化学公司,而摆在他面前最大的困难就是买不起昂贵的实验仪器。
上海现有20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研发机构,同时还有近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过去,中小企业面对大型仪器望洋兴叹,关键技术的攻关拜师无门,产学研合作久寻无果……而如果不迈过这道坎,中小企业创新或许就会止步不前。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遇到迈不过的坎,只要拨通“8008205114”这个被称为“科技114”的号码,研发平台就能为企业提供信息采集发布、专家咨询、专业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等一系列服务。
迈过一道坎,推开一扇窗。张庆在研发平台帮助下,走出困境后无比地感慨,泰坦化学从原来几个人已经发展到现在200多人,公司还在平台帮助下找到潜在客户,大大拓展了市场业务。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主任谭瑞琮说,上海科技资源丰富,科技服务机构很多,建立一个集聚科技资源和机构的服务平台,提高科技服务供需双方的对接效率,能让企业更好地利用好所需资源,增强创新能力。
正是由于科技资源有着专业性、独特性和信息不对称的特点,难以自发形成互通有无的市场,因此上海市政府为科技资源的共享探索了一条政府与市场结合的途径。
政府出面主导平台建设,推动科技资源有效配置。2004年,上海从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入手,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面向中小企业专门从事科技服务的公益性机构,目前已形成涵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等九大领域的“金字塔”式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金字塔”尖是12家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支撑产业发展为目标,面向企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涵盖12个高新技术产业方向,服务产业技术创新链;
“金字塔”中部是73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瞄准某项或多项行业共性技术,扶持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通过“高效集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的方式,开展前沿技术的推广和各类技术服务;
“金字塔”底部是800家加盟服务机构,包括34家国家级检测中心、32家文献情报服务机构、46家园区服务站、294家研究实验基地等。
“作为一个科技服务行业的大平台,我们的主要模式是通过政策、奖励等措施,同时利用市场手段,吸引和组织大量科技服务机构集聚,建立服务窗口和规范,完善服务体系,解决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需求。”谭瑞琮说。
企业从借仪器到借“外脑”
“今年我们希望把产品能耗降低10%。”
根据一家电机生产大企业提出的要求,研发平台很快就牵线请上海电科所承接任务。
只要企业提要求,电科所就“出租”脑子,帮着做技术改造或技术研发。每年,这个平台向2000多家中小型电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几乎涵盖了全国大部分中小电机企业。
从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共用起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在中小企业中名声渐响。工作人员发现,中小企业不仅需要仪器,更需要能帮着操作仪器的人,分析仪器出了数据,又需要能帮着解读的人。于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开始扩展和升级功能,为中小企业寻找“外脑”,让他们不仅能在平台上租借到有形的仪器,也能买到无形的专业服务。
除仪器共享和合作研发外,平台还为用户提供需求诊断、专家咨询、项目评估、公益培训等各类深度专家服务。目前,平台已集聚起800多位各领域专家,他们又联系着近3万名科技人才。庞大的专家人才库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强力后盾。
在全国尚无先例的背景下,上海还率先组织拟定了研发平台服务规范、信息报送基本规范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规范。通过对企业库和资源库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2012年,平台梳理了近40万用户信息,完善了“企业用户信息采集、需求受理和行为分析”系统功能;同时以重点企业为对象,建立企业档案和供需对接全程服务跟踪机制,针对企业需求积极主动推送服务。
为鼓励企业多利用公共研发资源,政府对使用和出借仪器的双方都给予一定补贴。2009—2012年,平台为1924家中小企业提供了3288.69万元的大型仪器共享用户补贴资金,平均为每家企业节约仪器购置及维护成本约49.35万元;其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约占69%,这些企业开展的自主创新项目约占总科研项目数量的71%;这些企业依托大型仪器共享开展的各类科技研发项目共2858项目,总投入约106.65亿元。这意味着,政府每投入1元的补贴资金,可激励中小企业投入约353元的研发投入,而由此带来的创新产出更是无法估量。
“现在通过平台促成的服务供需对接越来越多,政府也正考虑将政策奖励从仪器的共享服务扩大到专业技术服务等领域。”谭瑞琮介绍说。
放大平台经济形成产业集群
同济大学结构试验中心主任卢文胜近来大呼人手紧张,自从加入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申请来他这里做振动台试验的企业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企业的重点工程或重大项目。
有需求,科研服务的资源就能盘活;有资源,企业创新集群就会不断集聚。随着研发平台服务内涵的不断深化和突破,在上海企业创新的各个环节和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感受到它的技术支撑、产业引领作用。
在同济大学周边2.6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了千余家以研发设计为主的知识创新型企业,形成以创意设计、国际工程咨询服务、新材料和环保科技三大辐射引领作用强的现代设计服务产业集群,成为上海“设计之都”的核心区。而这些企业看中的,正是同济大学强势学科集聚效应和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鼎立支持。
谭瑞琮说,走过9年发展路的研发平台正在从“资源集聚共享平台”向“创新支撑服务平台”转型升级,以“服务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为主线,全面提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功能。
同耀手机检测中心针对手机研发中期要做某项检测的共性需求,建起专业实验室。看中研发平台的旺盛人气,它毛遂自荐要求“搭载”,经过资质审核认定,同耀“中选”。目前平台上这样的专业科研服务机构已有800多家,比2008年230家增加了近3倍。
2012年,围绕上海优势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需要,研发平台根据市科委布局要求,组织了数字内容、节能环保、海洋装备等领域16个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目前,研发平台已集聚了包括73家授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12家授牌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为上海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
徐汇区联合区域内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等12家大院大所大校大医院,以他们为核心成立了上海枫林生命科学联盟;闸北区轨道交通通讯信号测试平台有效串联了产业上下游优势企业,迅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药效学平台为上药、石药和恒瑞三大新药研发集群的新药创制公司,提供全方位的研发与技术服务,促其成为三大国家级新药研发企业孵化基地;软件平台通过技术服务支撑软件孵化器,使得孵化器的80多家企业顺利成长,并将形成产值达10亿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