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林人的生存突围——海南国有林场以改革促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毛晓雅
美丽的海南岛,椰林枫影,碧海蓝天,这里没有雾霾,河流清澈。说起海南的美,最大的“功臣”莫过于岛上丰富的森林资源。然而,一直以来,生态与生存始终是困扰着林区百姓的难解之题。在海南岛上,国有林场覆盖了66%的天然林和54%的生态公益林。7月下旬,记者探访了分别位于海南岛东部、中部、西部的3个林场,探究他们如何走出困境,在森林保护与自身发展平衡的探索中找到了突破口。
留得住人才,才守得住山
寂寞的群山,孤零零的守山人,这是大多林区生活的真实画面。而在海南省吊罗山,记者却看到了另一幅场景:苍翠满目的山脚下,坐落着一个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小镇,一排排黄褐相间的楼房,掩映在葱茏间。文体活动中心内,有人在打乒乓球,有人在图书室看书。小镇边缘,一条清澈的山泉从山上流下,沿着山泉走一走,不经意间就能碰到上千年的古树,还有80多岁的老人在树下纳凉。
“依托自然环境优势转型突围,在保护天然林的同时,发展森林旅游、水电产业以及热带林木种苗,吊罗山的改革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吊罗山林业局(历史原因得名,现为企业)局长李华说,“吊罗山要发展,必须要有人才。然而,吊罗山多年来在用人方面都是‘近亲繁殖’,职工子女中有能力的都出去了,留下的都是闯不出去的。”
据调查,海南省国有林场3815名在职职工中,大多数学历为高中以下,本科以上314人,仅占8.2%,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林区发展的突出问题。
筑起金巢引凤来。李华说:“所谓安居乐业,首先要有好的居住环境,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干事创业。”为此,局里投资2000万元进行小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00万元改造职工危旧房和建新房,全新的吊罗山小镇被评为海南省十大最美小镇。
从2011年起,李华亲自带队到各地高校招聘大学毕业生,他承诺的给大学生分配一套住房的优厚条件,让很多人动心。来自湖南衡山县农村的李清华就是一名幸运的应聘者。
在李清华家三室一厅敞亮的住房里,记者见到了这对“90后”小夫妻和刚刚9个月大的女儿。“三年前,我差点就错过吊罗山的工作机会。我们那届招8个人,一开始没有我,我就去求李局长,后来一名研究生因为家人原因来不了,我才有了这个难得的机会。”李清华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这套房子我们只花了9万块钱,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太难得了。孩子出生后,父母从老家来看孩子,看到这里的环境,都说比城里还好呢。”
近几年,吊罗山林业局共招聘了42名大学生,学历低、年龄大的职工结构得到极大改善。为了尽快培养他们成才,李华让他们到外地机关单位挂职锻炼两年,回来后予以提拔。李华说:“我大学毕业后,用了8年时间才熬到科员,现在我会尽快提拔年轻人,争取4年提科员。”
如今,吊罗山在改革中走进了干事创业的新时期。“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每一户有一套住房、一辆私家车,安排一个子女就业,职工年收入达到10万元的目标。”李华说。
抓得住产业,才富得了民
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位于海南岛东方市的岛西林场,近年来大部分林区被划归为公益林。不能砍伐卖木,林区百姓怎么吃饭?岛西林场场长倪明强带着大伙儿搞其他产业,硬是闯出一条路。
军人出身的倪明强做起事来雷厉风行,“林区300多人要吃饭,不卖木头咱就活不下去了?办法总比困难多。”倪明强自诩为“包工头”,这几年他积极招商引资、寻求创业机会,以种植花卉、热带苗木为突破口,使林场逐步走出困境。
在通天分场30亩的兰花基地里,清丽的紫色石斛兰成群地绽放。基地技术员黄法祥说:“这是从泰国引进的兰花新品种,由于国内市场上基本没有这种兰花,基地的兰花很受欢迎,批发价50块钱一盆,主要销往上海和香港,每亩产值达20万元。基地不仅解决了几十名劳动力就业,也带动了周边农民种植兰花。”
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的发展模式,发展多种经营,岛西林场以此获得了高效发展。除了兰花基地,目前还建立了芒果基地、红树林苗圃基地和珍贵树种示范基地等。“多种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也大大提高了林场收入。”倪明强说。
在马岭分场的苗圃基地,50岁的老人袁珠彪正在园里打理苗木。他说:“以前,工资有过几百块钱的时候,也有过开不出工资的时候,现在我和老伴俩人每个月收入有6000块钱,生活宽裕多了!”
提升了科技,才能创效益
“效益,不仅指经济效益,还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岛东林场书记杨朝晖在林区工作了一辈子,是否能实现三重效益的叠加,是他做任何一个决定都要仔细衡量的。在他看来,统筹三重效益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提升科技水平。
木麻黄是一种很好的沿海防风固沙树种,然而,在掌握木麻黄育苗技术之前,林区只能四处购苗,不仅价格高,而且缺乏自主性,每年七八千亩的造林任务能否完成,还得看市场上苗木是否充足。
为此,杨朝晖带着技术团队经过几年努力,自主研发了轻基质无纺材料育苗技术。在文昌市凤尾村的木麻黄育苗基地内,记者见到了这一技术的应用流程。基质是根据木麻黄苗木所需营养特制而成,包裹在无纺材料中,能更好地为根部提供营养,保持水分,而且这种材料到土壤中能自行分解,对环境没有污染。
基地负责人云唯炳说:“运用这种技术,木麻黄苗齐苗壮,成活率达90%以上。自己育苗,一株苗能节约两毛钱,而且还能卖苗,为林区增加收入。商品林的成木品质好,是上好的造纸、建材原材料,出口日本。”
岛东林场位于海南岛的东北端,是岛上风沙最严重的地区。过去,沿海常年黄沙漫天,一刮风,沙子能堆到半墙高,村民家门都推不开,沿海几公里内人烟稀少。如今,这种情况再也不会发生。经过多年种树,沙质土壤得到改善,沿海密密的树林成为守护岛民的坚强卫士。
去年,受超强台风“威尔逊”的破坏,岛东林场9万亩公益林、9万亩商品林几乎全部被毁。一年过去了,当记者驱车来到受灾现场时,一排排整齐的木麻黄已经长成一米高,不远处就是台风袭来的海域,“育苗掌握在自己手里,种多少都能供应,去年下半年没日没夜地育苗种树,补种了5万亩,今年就能把受损的林子都补种完。”杨朝晖看着它们,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看他们一棵棵笔直挺立得多可爱,三五年后又是一群驻守海岸的‘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