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 年度全国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抗病性鉴定总结1

2014~2015 年度全国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抗病性鉴定总结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技种函〔2014〕357 号》文件要求,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持,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参加,对2014~2015年度全国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品种进行了人工接种下的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黄矮病和秆锈病多抗性联合鉴定,现将鉴定结果总结如下:

一、 鉴定方法

1. 品种材料及其来源

供试的224个冬小麦品种均为2014~2015年度全国冬小麦比较试验品种,分别由全国有关育种单位提供,其品种名称、系谱及其选育单位略。中5(黄矮病)和苏麦3 号、扬麦158、宁麦9号(赤霉病)为增设的抗病对照品种,安农8455(赤霉病)、铭贤169(锈病)、京双16(白粉病)和CA8686(黄矮病)为增设的高感对照品种。

2. 鉴定对象及其单位

鉴定对象包括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秆锈病和黄矮病 6 种病害,除抗赤霉病人工接种鉴定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完成,其余病害人工接种鉴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完成。

3. 人工接种鉴定

利用条锈菌、叶锈菌、白粉菌的混合优势小种和赤霉病菌、纹枯病菌的强致病力菌株及黄矮病传毒蚜虫在田间分别对供鉴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供试的条锈混合圃鉴定菌系包括CYR30、CYR31、CYR32、Su-4、Su-5、14583、14584、14585、14011、12-X-34、13-111-8、CM42-65和PX-4-3,2015年4月9日人工接种感病品种铭贤169诱发行,在其充分发病后(严重度达到80%以上)于5月24日调查。叶锈病小种为PHT和THT;白粉菌毒性为V1a, 3a, 3b, 3c, 3d, 3e, 3f, 4a, 4b, 5a, 6, 7, 8, 17, 19, 24, 25, 30, 34, XBD;赤霉菌菌株为F0301、F0609、F0980和F1126;黄矮病毒源为BYDV-GAV 株系,由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传毒。鉴定方法和调查记载标准参见《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系列标准(NY/T 1443-2007);白粉病鉴定方法和调查记载标准参见《全国小麦品种试验抗病虫鉴定标准(试行)》。

4. 自然发病鉴定

本报告仅列出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自然发病结果见其各承试单位调查表,供参考。

5. 评价方法

抗性分级标准:抗(R),平均严重度<1.4(苏麦3号的平均反应级+标准差);中抗(MR),1.4≤平均严重度<2.5(扬麦158的平均反应级+标准差);中感,2.5≤平均严重度<3.5,感(S),平均严重度≥3.5。病圃中抗病品种苏麦3号的平均反应级为1.27,感病品种安农8455的平均反应级为3.56。

二、 鉴定结果

供鉴品种对各种病害的抗病性表现(侵染型、病情指数、病级、抗级等)及其评价整理成表1 和表2。

三、 相关说明

鉴定结果仅对来样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