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术对阵病虫害

编者按

8~9月是玉米、水稻、马铃薯等秋粮生产和产量形成重要时期,也是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玉米螟、粘虫、马铃薯晚疫病等多种病虫发生危害的关键时期,防控工作时不我待。农药零增长行动让今年的秋粮病虫害防控更多“绿色”,无人机、动力伞、太阳能杀虫灯、数字化等新技术纷纷上阵,力争实现农药减量,农业节本,农民增效。

一架动力伞一天防治5000亩

图为在湖北襄阳老河口市竹林桥镇苏家店村一组,一架动力伞在进行喷洒作业。目前正是水稻孕穗和稻飞虱防治的关键期,一架动力伞一天的防治面积达5000亩,可使喷药剂量更加均匀,提高防治病虫害效率。 安富斌摄新华社发

秋粮作物重大病虫进入盛发期

当前,正是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等秋粮作物生长关键时节。据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监测,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玉米螟、马铃薯晚疫病等多种病虫呈发生面积快速增加、危害程度逐步加重态势。

水稻病虫害发生基数高,后期重发态势明显。截至目前,水稻重大病虫累计发生5.75亿亩次,比7月初增加86%。其中,稻飞虱发生1.63亿亩次,程度明显重于上年。稻纵卷叶螟发生1.18亿亩,程度与上年同期相当。稻瘟病发生2400万亩次,南方稻区病叶率一般2%~5%,但点片重发现象突出。东北稻区当前病叶率较低,一般在2%以下,但近期病点增加较快。预计下阶段江南和长江中下游水稻“两迁”害虫,以及西南东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稻区稻瘟病重发态势明显。

玉米病虫害发生范围广,局部呈加重危害态势。截至目前,玉米重大病虫累计发生4.5亿亩次,同比增加6%,比7月初增加73.1%。其中,玉米螟发生1.1亿亩次,东北春玉米区总体中等至偏重发生,程度与上年相当。西北春玉米区上升危害态势明显。黄淮海夏玉米区总体中等发生,但局部程度较重。玉米大斑病发生0.65亿亩次。玉米粘虫7月下旬东北、华北、黄淮地区相继出现成虫峰,尤其东北地区蛾量显著高于上年同期,8月上中旬将进入幼虫危害盛期。预计下阶段玉米螟东北南部、华北和黄淮局部以及新疆等地偏重发生,玉米大斑病在东北部分地区加重流行,玉米三代粘虫在东北、华北、黄淮局部出现高密度集中危害。

马铃薯晚疫病近期扩展加快,后期重发风险较大。受前期降水偏少影响,华北、西北、东北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发生轻于上年同期,累计发生510万亩,同比减少29.1%。但随着汛期雨水增多,近期扩展速度明显加快,东北、西北局部发生面积快速上升。预计下阶段将进入发生流行盛期,甘肃南部、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部、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重发流行风险较大。

针对秋粮作物重大病虫发生危害严峻形势,各级农业部门和植保机构按照农业部《防病治虫夺秋粮丰收行动方案》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秋粮作物重大病虫防控现场会精神,强化措施落实,努力实现“虫口夺粮”。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黄冲陆明红刘杰

河北迁安:“一喷多效”轻松防病虫

本报记者冯雷通讯员李瑛刘亚会

“用了这项技术,我们合作社的800亩玉米地只需要打一次药,不仅省时省力,还节省了8000元的用工成本。打的药是一次综合配方药剂,玉米亩产量可以提高50到100公斤,每亩还有10元的补贴,真是个好事!”河北省迁安市文华玉米合作社理事长董文华赞不绝口的,是今年河北省推广的玉米中后期“一喷多效”减灾技术集成项目。

玉米中后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多种病虫害的集中发生危害期,为了提高玉米产量,今年河北省启动实施了“一喷多效”减灾技术集成项目。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根据各地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科学配比长效低毒的杀虫剂、杀菌剂,具有控旺或增产作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一次性喷施,可防治棉铃虫、粘虫、穗蚜、红蜘蛛等多种病虫害,还有防止倒伏和增产的多重效果。

迁安市是20个项目县(市、区)之一。全市有耕地面积64.1万亩,其中玉米常年播种面积37万亩左右,因此玉米病虫害防控尤为重要。该市农牧局副局长张继青告诉记者,“农户一家一户防治成本高、效率低,因此我们采取了与粮油高产示范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统一技术方案、统一品种肥料、统一播种耕作、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原则,以保证‘一喷多效’技术集成示范效果,实现玉米保产、高产、稳产。”

“为确保‘一喷多效’取得实效,我们选取实施这一项目的合作社必须符合四个条件,即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拥有大型植保施药机械1台套以上,拥有参加过2014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的技术员1名以上,参与2015年度‘粮食高产创建项目’示范区建设。”该市植保站站长何国梁介绍道。同时,该市还派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解决作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指导农户在下午、晴天喷施作业,兑好的药液要当天用完,并注意作业防护,防止中毒中暑事故发生。

据介绍,今年迁安市玉米“一喷多效”项目任务共1万亩,其中春玉米8500亩、夏玉米1500亩。“目前,我们实际已完成20000亩以上,‘粮油高产示范项目’的玉米高产示范区基本实现全覆盖。今后,我们将致力于使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病虫害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增产率达到5%~15%,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对玉米“一喷多效”技术的前景,张继青十分看好。

植保工作“五个转变”

由单一粮食作物病虫防治向粮食、经济作物病虫防治并重转变。做好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同时,也要注重大面积、高效益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尤其是水果、蔬菜、茶叶等园艺作物优势产区。

由单一病虫防治向作物全生育期病虫害解决方案转变。转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习惯,分区域、分作物研究明确病虫害发生危害和消长规律,以农作物为主线,制定全生育期病虫害解决方案。

由单一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控转变。树立“绿色控害”理念,加快农业、物理、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技术及产品的集成示范,逐步降低病虫害防治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程度。

由一家一户分散防治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组织、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开展区域性、专业化集中防治,积极扶持、引导、建立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增加大中型植保机械和飞机航化作业覆盖面。

由单一区域防治向区域间联防联控转变。针对迁飞性、流行性和暴发性重大农业病虫害,建立区域间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

制图:王澎

通辽市“1+1”破解玉米螟防治难

本报记者李竟涵

作为高秆作物,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一直是个难题,农民防治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产量。7月的内蒙古通辽,太阳火辣辣地照着茂密的玉米田。然而这里的农民并不需要顶着日头打药,他们已经享受到了预警数字化和防治绿色化带来的好处。

一款软件:病虫预警零距离

智能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自动小气候观测仪、高空测报灯、自动计数性诱捕器……玉米田间立着各种高矮不同、或大或小的“新式武器”,它们都是用来进行病虫害测报的,大大提高了预警的准确率。

农作物病虫预警既要准,又要快,只有打赢“时间战”,才能及时阻止病虫害扩散,减少损失。“通辽市农田面积比较大,而监测力量有限,过去各监测站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互补协调性差,影响了病虫信息的准确性和发布及时性。”通辽市植保站副站长李建民介绍。

为此,通辽市植保站和专业公司合作,研发了“病虫害预警管理云系统APP”。“只要有一部拍照手机,安装了客户端软件,测报员在田里就能实时上传病虫害情况,上至自治区主管领导、下至普通农民均可在第一时间收到病虫信息,实现了监测预警零距离。”李建民拿出自己的手机向记者展示软件的运作方式。

一旦发现难以判断的病虫,基层测报员可以先上传给管理者审核,从源头上确保了信息发布的科学性。利用这款软件,植保专家还能和测报员视频互动,现场指导,让有限的专家充分发挥作用。“这里是我们全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总指挥部,通过APP,植保专家‘坐阵’总部就能实时掌握9个旗县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在通辽市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李健民告诉记者。

现代植保信息化平台的利用,使通辽市病虫害长期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中短期测报准确率提高到90%以上,突发性病虫预警期可提前10天,常发性病虫预警期可提前30天,病虫信息覆盖面入户率达到了80%,防治技术到位率由原来的60%左右提高到80%以上。

一套技术:三年少用药100吨

预报准了,如何防治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玉米是通辽市的主要农作物,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直接影响着全市秋粮产量。今年,通辽在全市范围内继续推行玉米螟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将“防”作为重点,推广白僵菌封垛技术。

通辽市开鲁县是全国100个玉米病虫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县之一,记者在开鲁县玉米绿色防控示范田里走了一圈,基本看不到遭受玉米螟危害的庄稼。“我们采用‘白僵菌封垛+频振式杀虫灯+释放赤眼蜂’综合防治,3年减少化学农药用量100余吨。”开鲁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永康介绍,目前该县已经实现了玉米螟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

李永康告诉记者,玉米螟防治需要农业措施、物理措施、生物防治“三管齐下”。农业措施除了选择耐虫抗虫品种,主要是收获时通过秸秆还田、灭茬、翻耙耕地搞好田间卫生。玉米螟经常在秸秆里越冬,因此秸秆还田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更是预防其危害的有效手段。

“前一茬作物收割后,就要处理好秸秆,降低虫源基数。从5月上旬开始,每天检查玉米秸秆垛,一旦发现幼虫活动,就进行白僵菌粉封垛,减少越冬的成虫。6月下旬,开始在田间释放赤眼蜂,减少田间幼虫。”谈到玉米螟防治,李永康像行军布阵一样,说得头头是道。前期防好了,后期就能省一大半劲儿,再通过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食诱剂等方法,三年来开鲁县每年挽回粮食损失3亿斤以上,3年累计10亿斤,农民增收8~9亿元。

在防治组织上,开鲁县以村为单位,统一组织发动、统一防控技术、统一防控时间、统一购置药品药械、统一组织防虫专业队伍,由县、镇、村三级共同组织发动,每村至少组建一支专业化防控队伍。全县共有专业化防控队260个,专业防控人员13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