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是金子 在哪都会发光

随着近年来民族种业的飞速发展,种企对人才的渴求也日趋明显。种企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最需要的是有能力、有思想、肯吃苦的人才。
像唐文邦这样兼职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育种家,在外人看来是既拿金饭碗又端铁饭碗,可谓名利双收。可曾想,唐文邦每天早上6点就要动身、每周有6天时间奔走于企业和学校之间,他的收获与付出是成正比的。有人说唐文邦是“一脚踏两船”,但实际上他却是高校和企业链接的重要桥梁,科企合作、科研成果转化、输送科研人才靠的就是他这样的人。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种企在花重金招兵买马时,希望得到的是能创造价值的人才、能助企业一飞冲天的良将。在科研院所坚持研究并取得骄人成果的专家学者们,无论从事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型研究,每个有成果的人背后都有一段艰辛的历史。企业和科研院所需要的都是人才,而非混日子的懒汉。
离开科研院所就失去了编制,也就等于没了保障。这似乎是制约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的巨大阻碍。细想之下,那些在科研院所干得风生水起既评职称又得奖项的大专家、名学者,哪个没有“两把刷子”?他们哪位不是种企趋之若鹜、争相追捧的顶尖人才?
现在的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可能还留给那些靠国家项目经费、坐等固定工资的所谓的科研人员一丝空间。但随着国家科研体质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养懒汉、留闲人的科研院所将不复存在,只有专注于科研、致力于种业的真学者、纯专家才能在将来有一席之地。
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像刘辉一样,佳禽择良木而栖,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优秀种企,共同做大做强。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像唐文邦一样,做科企合作的桥梁,链接科研院所与优秀种企,为科研成果转化添一把助推剂。只要有能力还可以“另立山头”,依靠自身科研实力成立种子企业开创另一番事业也不再是天方夜谭。
企业不稳定、没保障,不该成为无能者的借口,更不该成为托辞。要向勇于走向企业的科研人员祝贺,要向他们致敬,更要向他们学习。 (农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