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小麦生育后期的几个特点

今年从黄淮南片麦区看,小麦生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叶锈特重

叶锈菌侵入寄主的临界温度为l0℃,春季到达这一温度的一旬及其前后一旬的30天为临界期。临界期温度回升早晚和雨量多少,是叶锈病能否流行的决定因素。温度回升早且多雨露,叶锈病发展早且重。小麦生长中后期,以湿度对叶锈病的发生影响较大。小麦抽穗前后,如果降雨次数多,病害即可流行。同时,由于叶锈菌夏孢子可以在相对湿度高于95%的条件下萌芽。因此,在雨水较少、田间湿度较高的条件下,病害仍有可能流行。

以上不是我的话,是从网上摘抄的,不过也基本上说明白了叶锈发生的条件。再加上宋老师的一篇博客《今年叶锈病大发生的原因》中列出的几条:1、农民的种植方式帮了忙;2、冬春暖雨水多是主因;3、不抗叶锈的品种多助了阵;4、早预警早防治只是还停留在口头上。更全面的说明了今年叶锈重的原因。

其实防治叶锈还是比较简单的,前期结合防治白粉病、纹枯病时喷洒一定量的三唑酮,降低其菌源,其病自然就不会那么重了。

2、赤霉病发生的面积大

赤霉病今年除了在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南部普遍发生外,竟然还在属于旱区的陕西关中地区有所发生,且还比较普遍。其原因,大概跟叶锈病的发生条件类似:1、北部地区缺少抗赤品种;2、气候条件适合其发生;防治不及时等等。

防治方法:在抽穗扬花期结合天气预报喷两遍多菌灵即可。

3、全蚀病在某些地方十分严重

这种病害属检疫病害,但最近几年几乎在黄淮麦区南片的许多地方都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发下几点:1、病源处不注意防控,导致病源越来越大;2、从病区流出的种子;3、大型联合收割机从南到北收获时带的病菌;4、无抗病品种;5、发生病害的初期没有做好防治工作,导致病害越来越重。

从以前传说中的病害到现在到处都是,除了天灾之外,主要是人祸,是人不作为所致。有些地区,我连续三年看到其大面积发生,且面各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生产和试验,但仍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我们试验地前几年也发现了点状颁的全蚀病,后来经过处理,现在几乎没有了,方法很简单,用四甲基托布津土壤处理,一次即可。

4、亩成重多了

原因不说了

5、千粒重下降了10克以上

原因除了病害,还有天气,还有就是品种”不耐密植“,借用宋老师的一个词啊。

以上几条,纯属个人观点,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