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适宜的播种量

自有了我自己的产量比较试验以来,产量比较播实验小区的种量就一直是在调整当中的,从最早的每亩十八万基本苗调整到后来的20万,后又调整到每亩的二十二万,今年我准备将产量比较实验小区的播种量再往高里调,调整到每亩26万。

产量试验小区播种量如此的一直往高里调整,其目的不是为了单独产量的增加,而是在检验这些参试新品系是不是有“出息”,而有“出息”的标准就是能不能在生产中推广、被农民喜欢?不是光光为了审定。

当小麦育种的产量目标向着每亩八百公斤、一千公斤在去努力的时候,什么是主要的拦路虎、什么是主要的制约因素?我想,它们应该是那些不稳定的因素——倒伏、病害严重、不耐密(穗粒数的明显减少)等,而这些因素又与什么有关呢?我的回答是密度的增加。

我们设置产量比较的目的是什么?是除了鉴定这些品系产量和产量潜力以外,还要让这些品系的毛病、致命点爆露出来,想要达到这些目的,就要给其提供适宜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我们以往做的病害诱发,浇水施肥等,而现在看,适当的增加密度,或许更是一个极好而简单有效的办法。

今年的五月十八号,我们有幸去了黄泛区农场,看了那里的一些小麦育种材料和他们的产量比较以及区域试验等材料。在他们的产量比较和区域试验小区的众多材料表现中,我发现有大量的材料小区的边行和边行以内的表现很不一致——边行表现穗子大、育性好;但边行的里边则是穗子明显的小了很多很多,育性也差了不少。当时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当排除了地力、施肥等外界因素外,我们共同认为是由于今年冬天的气候表现温和,春季(豫南地区)又赶上了雨水较常年丰沛,造成了基本的群体偏大,单位面积穗数明显的增加,一些不耐密的类型就开始有了这种表现。而这种表现又是非常正常的表现——不耐密。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年份当处在单行或点播种植时、处在产量比较试验小区的边行时,就没有这种表现,甚至还表现了大穗多粒等。

无独有偶。去年秋天到今年,我的好朋友——江临建教授作了一个用人工干预的办法,强制一个大穗大粒品种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的试验。试验的设想是按照这个品种(材料)的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当拿到每亩40万的穗数时,就应该是一千公斤的产量。试验做了,结果有了;单位面积穗数上去了,但产量没有达到预期,实际的产量是六百多公斤,比设计的产量相差得太多了、太多了。

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产量三要素间是相互制约的。当有其中的一个因素发生了改变以后,另外的一个或两个因素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我们人为不可控的。对,当这些变化我们人为不可控时,我们选择那些变化小的,或是没有变化的类型则是关键!

那么,有没有这种类型呢?

首先说这种类型是有的。还是在五月十八号那天,当我们看到了有这种敏感现象存在时,我们就有意的去寻找那些在同样条件下表现不敏感的类型。我们发现,这种类型的材料(品种、系)还是有的,且在各种试验里都有,当时我们也关注了这些。

其次,如果是这种类型没有,或所有的材料表现都一样时,可能就说明我们的群体还不够大、设计还不够合理,还没有同生产实际相结合,没有起到鉴定耐密性和有利于选择耐密性的效果。

不少的人,总将穗粒数的不稳定的原因归罪到不抗冻或是不耐受低温冷害上边,我不能说这种归罪是完全的有冤枉的嫌疑,但更多的原因我想还是与小麦本身的不耐密有关。同年、同样的气候表现时,同一个材料在单行没有表现出育性的改变,没有发生不抗冻或不耐倒春寒的表现,但在同样一块地的产量比较中却出现了,这种现象我们屡见不鲜;同年、同样的气候表现,同一个材料种植在相同一块地时,产量比较小区得病严重,但单行种植却得病很轻,甚至没病;还是同年、同样的气候表现,同一个材料种植在相同一块地时,产量比较小区倒伏了,甚至是较严重的倒伏,但单行种植的却没事儿,甚至还表现得壮秆大穗;一个我们认为是一个不错的亲本,但组合的后代不行了,倒了、得病了、育性很糟糕了等等,哪儿的原因呢?很简单,这可能与我们的选择没有关系,是在选定亲本、配制组合时,看的是单行甚至是单行点播的——大穗大粒、壮秆抗病等的表现,没有将其拿到较密条件下的群体下检测一下。

产量比较小区的作用有时不是像我们认为的那么简单,其承载着很多我们想要知道和还不知道的东西或内涵,最终我们想要知道这些、掌握这些,就一定要在育种目标的指导下,完善更加合理的设计,让更多的东西有个充分表达的机会和条件才行。或许适当的增加试验小区的播种量,就是这其中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