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麦175在陇东大面积超千斤

陇东是典型的旱作麦区,小麦产量低而不稳,平均亩产仅250多公斤。即便遇到雨水较多的丰产年,抗旱品种秆子高、易倒伏,常常是丰产不丰收,但矮秆节水小麦新品种中麦175却改变了历史,把当地大面积高产田的产量水平从400多公斤提高到500多公斤,在陇东首次大面积突破1000斤。2015年7月,农业部专家组对平凉市泾川县党原乡徐家村冬小麦高产创建示范“中麦175”万亩推广区2个自然片测产,平均亩产小麦达536公斤,创造了陇东旱塬区旱地冬小麦高产新纪录。甘肃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杜久元研究员认为,中麦175的大面积示范推广改变了传统的育种模式,过去认为旱地品种应为高秆、叶子披散型,更有利于利用有限的水分,但中麦175是典型的矮秆、叶子直立型品种,秆子比当地品种矮20多公分,叶子直立便于容纳更多穗子,中麦175的亩穗数比当地品种多30%,穗多不倒,实现产量突破就不难理解了。其实,中麦175不仅在陇东旱地表现突出,还曾两次创造陕西省旱地小麦高产记录,已成为黄淮旱地的主栽品种,并连续5年成为北京、天津、河北北部水地的第一大品种,还在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代替春麦,2015年夏收面积接近500万亩。

为了进一步加快中麦175的推广步伐,2015年7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保定市农业局共同举办的中麦175推广座谈会在保定举行,保定市农业局副局长翁树文、河北省种子管理总站周进宝副站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保明书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睿教授、甘肃农业科学院杜久元研究员及来自北京、河北、天津、河南、山西、陕西和甘肃农技推广部门和种子公司的领导和技术人员4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交流了各地的推广经验,安排了2015年秋播计划,还向在高产攻关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甘肃省泾川县农技推广中心、甘肃省崇信县农技推广中心和陕西省永寿县农技推广中心的3名推广人员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中麦175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育成,它实现了高产潜力与水肥高效利用效率、优良面条品质、抗寒、抗病、抗倒伏、抗高温与早熟性的良好结合,为水地和旱地兼用型品种,有四大突出特点。一是矮秆抗倒产量高,大面积亩产容易到达550公斤,2008年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200亩,实收611.3公斤/亩,创北部冬麦区高产记录,被天津、河北、甘肃、陕西等地选为高产创建的主栽品种,2015年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主导品种。二是节水节肥性能突出。2013和20114年,石家庄市农科院对近10年100个国审冬性及半冬性品种进行节水试验,在全生育期仅浇一次水的情况下,中麦175平均亩产613.7公斤,居100个参试品种的首位。据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的研究,中麦175肥料利用率居60多份供试品种首位,在少施肥的情况下,长势显著好于其他品种。陇东和陕西旱区麦农这样说,中麦175在多雨年份不倒伏、产量创纪录,一般年份产量高,极端干旱年份减产少,旱区需要这样的好品种。三是抗性强,适应性广。抗寒性强,能够抵抗4月份的倒春寒,高抗条锈、叶锈和白粉病等,灌浆速度快,落黄好,中早熟,能够抵抗后期的高温。四是面条品质和营养品质优良,面粉白度好,面条品质优良,口感、颜色和粘弹性均好,优于对照雪花粉;其锌含量高于一般品种30%,对婴幼儿和孕妇健康有利。


翁树文副局长(下左)、张保明书记(中)、周进宝站长(右)与三位获奖人员合影


何中虎研究员汇报中麦175的推广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