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理念照亮“绿色北京”(图)
环境保护是当前北京市面临的重要课题。近日,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携手北京科普发展中心共同发起了“科学环保有问必答——2015共建‘绿色北京’全媒体互动传播公益行动”,旨在通过全媒体平台凝聚市民智慧,践行环保理念,传播绿色经验,创新环保成果。
7月15日—17日,“科学环保 有问必答”探寻团在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绿色行政与生态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林震教授的带领下,相继探访了“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北京大兴留民营村,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北京合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天津市盘宇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展“生态农业”环保探寻,探寻京津冀地区生态农业发展亮点,总结生态农业的实践路径,为建设“绿色北京”积累经验、探求思路、寻找创意。
“用生态农业留住绿水青山”
从起初一家一户的沼气池到今日七村联供的沼气工程,北京市大兴区张子营乡留民营村用33年的生态农业发展实践摸索出了一条以沼气为中心、促进各业良性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
沼渣、沼液也不会扔掉滴~!会作为有机肥还田,这些童话般的小房子里就用有机肥种着蔬菜、果树呢。
很难想象如今村容整洁、红墙青瓦、绿荷满池的留民营曾满眼尽是车道沟、泥土路、柴草垛、土坯房。大兴区长子营镇留民营村旅游办公室主任王秋菊说起留民营村的历史,打趣地说:“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后不打粮’。”
时任村支部书记张占林带领全村人民从村里实际出发,从村里养殖场内堆积如山、臭气熏天的鸡粪入手,把一家一户的沼气池变成了如今七村联供、满足近千余户农民生活的沼气工程,起初近乎“妄想”的“点灯不用油,做饭不发愁”如今却变成了辐射留民营周边六村的集约化、立体式经营之路。
“沼气工程原料来源于村内家禽养殖场中的鸡粪,产生的沼气用于村民和其他六村日常炊事,剩下的沼渣沼液还田,用于有机农作物的生产。”留民营村沼气站站长李春海介绍说。
生态环保终究不能离开经济发展,只满足百姓生活、不提升幸福指数终究还是无法留住百姓的心。
生产沼气剩下的沼渣和沼液,变成了留民营村继续打开循环发展之门的“敲门砖”。
科普一下,这是“卧式”发酵池——从入料口把粪便秸秆用输送泵输送到发酵池内来发酵沼气,所产气体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脱硫间”。
在李春海看来,沼渣、沼液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施用于菜田,保证了土壤内的有机质含量,避免了化学肥料对土壤成分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2002年,留民营有机蔬菜基地通过国家“OFDC”有机食品认证、取得进出口贸易认可;2006年,荣获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有机种植者大奖”。
纷至沓来的荣誉是对留民营村发展循环经济、走集约化生产道路的认可和鼓励,更激励了留民营村村民坚定走生态农业道路的信心。
使用沼气,不仅解决了村内畜禽粪便污染问题,还满足了村民生活用气和有机农作物生产需求,“村里干净整洁了,生活环境改善了,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王秋菊说。
以沼气为纽带,留民营村把养殖场的废弃物纳入到农村能源的综合建设中,把能源生产的剩余物“归还”自然,“不仅用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留住了绿水青山,更留住了老百姓的心”。
在北京市延庆县张山营镇,北京合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用一串串数字践行着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用渐行渐稳的脚步丈量着生物天然气发电的绿色之路。
除了输送电力,剩余的沼渣、沼液一年还将生产1万吨固态有机肥和8万吨液态有机肥,用于当地有机种植。
畜禽粪便,玉米、小麦秸秆这些农业废弃物,城市生活产生的餐厨垃圾、有机质生活垃圾,工业生产的酒厂酒糟、污水厂污泥、造纸厂纸浆等有机废弃物,统统都是北京合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沼气的原料来源。
由北京合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德青源延庆生态园沼气发电并网项目,每天可处理200吨鸡粪和300吨污水,产生沼气2万立方米;更重要的是,每年向华北电网提供1400万度的绿色电力,为缓解华北地区电力紧张局面发挥重要作用。“绿色电力”为建设“绿色北京”冲锋在前。
对“高效、节能、环保”发展理念的身体力行,离不开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沼气工程运营的实践经验,更离不开生态农业践行者们的集体攻关。在“合力清源”,一批经验丰富的沼气工程技术人才凝聚集体智慧,发挥团队合力,攻克了包括高浓度厌氧发酵技术、沼气除硫提纯技术等多项技术难关。
我们每天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鸡蛋就是在这里进行筛选和包装的。
坚定的环保理念、无畏的闯关意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为“合力清源”解决城市垃圾、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污染问题提供创意和灵感,在“可持续”理念的指引下,“合力清源”一步一个脚印,探索出治污、产气、发电一体化的发展新路。
“再生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2010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来华参观考察该项目时给予了高度评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还授予该项目“全球大型沼气发电技术示范工程”的荣誉称号。
在天津蓟县,山上骆驼安村的垃圾分类吸引了探寻团的注意。“让我最受感动的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仍在对垃圾分类身体力行,在自家门口摆放三个垃圾桶,践行并指导着周围邻居进行垃圾分类,可见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讲师团指导教师林龙圳感慨。
村里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这样三个垃圾桶,连80多岁的老大爷都能向我们讲述垃圾分类知识,看来“生活生态”思想建设真不是盖的!
“实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微观层面的经验推广。最重要的是,广泛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需要环保企业、NGO和社团环保志愿者的共同努力。”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绿色行政与生态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林震指出。
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我国生态农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一系列适应中国国情的成功模式,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与赞扬。
骆驼安村已经建成污水处理管道,并将打造周边村镇联通的污水处理系统,但是由于污水量达不到开机标准,此项目暂时搁浅,将来污水处理后剩余的中水将用于景观改造。
今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发布。《规划》明确提出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防治农田污染、综合治理养殖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到2030年养殖废弃物实现基本综合利用……为发展生态农业的指明了重要抓手,生态农业建设的路线图倍显清晰。
“发展、生态农业,还应有协同发展作为支撑,不只是广大环保企业、环保志愿者,新闻媒体也要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肩负责任,挖掘亮点,传播经验,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升级。” 林震说。
面对着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与资源环境瓶颈,我国生态农业需要在产业循环、多功能化上下功夫,以高品质、产业化为目标导向,发展安全高效生态的有机循环农业,不断提升农业的科技、生态、文化附加值,用“生态农业”建设之灯照亮“绿色北京”前行之路。(记者 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