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斑病 综合防治莫忽视
“你看嘛!我这田里的苞谷开初长势多好的,后来由于叶子上长了斑点,很快就出现萎蔫枯死现象,现在有些果穗还在腐烂了。这是得的什么病,该咋个防治?”7月27日,当笔者来到南江县燕山乡枇杷村时,正在除草的村民王伦贵指着田里的玉米苗问道。
笔者经过查看后,立即电话采访了南江县农业局农艺师、植保站站长李青。老李根据笔者描述的情况说,那是得的玉米叶斑病,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尤其是后期最为严重,玉米叶斑病,综合防治莫忽视。
症状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包叶和子粒。病斑小,表现为:叶片有不规则椭圆形或近长方形病斑,有明显的黄褐色、边缘紫色或深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有灰褐色霉状物,后变黄枯死,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感病病斑型。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病斑较大,一般无明显边缘,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叶片病斑数量多时,很快萎蔫枯死。叶片上形成黄褐色坏死小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表面霉层极少,叶鞘和包叶病斑较大,呈纺锤形,表面密生灰黑色霉层。果穗受害时会出现灰黑色霉层,严重时可导致果穗腐烂。
病原
玉米叶斑病菌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暗色孢科,长蠕孢属,子囊孢子长线形,彼此在子囊里缠绕成螺旋状,有隔膜,分生孢子梗及分生每个细胞均长出芽管。
叶班病菌除危害玉米外,还能侵害水稻等。
发病规律
玉米叶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间都可发生,但以雄穗抽出后发病最重,以气流、雨水传播为主。
小斑病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叶部,故统称叶斑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菌丝体在病残株上(病叶为主)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低。初侵染菌源主要是上年收获后遗落在田间或玉米秸秆堆中的病残株。
玉米生长季节内,初侵染、再侵染时间短,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在田间,由植株下部叶片逐渐向植株上部叶片扩展(垂直扩展)。夏玉米区病害流行于7—8月份多雨季节最重。夏玉米一般2—3叶期现病斑,5—6叶时病斑密集。该病潜伏期短,经多次再侵染,危害加重,于玉米收获后随病残体越冬。
小斑病的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褐色斑点,后呈椭圆形边缘赤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见黑色霉状物,为分生孢子盘。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其发病轻重,和品种、气候、菌源量、栽培条件等密切相关。一般抗病性差的品种,在生长期中露日多、露期长、露温高、田间闷热潮湿以及地势低洼、施肥不足等情况下,发病较重。
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早并且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防治方法
玉米叶斑病病害的流行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第一,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第二,存在大量病菌;第三,具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采取选用抗耐病品种,消灭越冬病源,重施药保护等综合措施,是防治小斑病的关键。
选用抗耐病品种兼抗大小斑病的玉米杂交种。
实行轮作、倒茬。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深翻病残株,消灭菌源;做燃料用的玉米秸秆,开春后及早处理完,可兼治玉米螟;病残体作堆肥要充分腐熟,秸秆肥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适时早播,可与小麦、花生、红薯套种,宽窄行种植;合理灌溉,洼地注意田间排水。病害发生初期,底部4个叶发病以前,打掉下部病叶,可使发病程度减轻一半。
适期早播。早播可使整个玉米生育期提前,缩短后期处于高温多雨阶段的生育日数,有避病作用。
化学防治。抽雄前后,开始喷药。防治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9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液。隔7—10天喷药一次,重复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