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规模化经营要拿捏好“度”

财政部不久前发布了《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意见》,要求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意见》使规模化经营形成一个新的热潮。然而,地是越多越好吗?经营规模是越大越好吗?什么才是“适度规模经营”,怎样才能“兼顾效率与公平”?这个度如何把握?让我们来看看记者调查的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规模化经营中是如何拿捏这个“度”的。

土地流转,关键在适度——来自安徽省种粮大户的调查

在人力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种粮效益怎么样?究竟什么样的规模最合适?记者在安徽省开展了走访调查。

安徽省肥东县张集乡胡巷村种粮大户陈志刚从2012年开始承包土地种植粮食,当年流转了1300亩土地。“前两年基本上是没有收益的,光投基础设施建设就将近百万。你看,这电路、水渠都是我重新架设的。从去年开始,种粮才产生效益。”陈志刚说,他的种植模式是将这片田划分成三块,交给三对夫妻分别负责。他作为总指挥,统一进行生产资料的配送、田管调配指挥等等。

陈志刚说,自从种粮后,自己天天清晨四点多钟就得起来,晚上也得忙到九十点,感觉种粮非常不容易。之所以效益不明显,主要在于自己的管理跟不上,对个人的掌控很难。打个比方,请一个劳动力来打药除草,80元钱一天的报酬。然而连续干了几天,可能还没有把病虫害控制住,草还没有除完。由于社会化服务没有一个质量标准,在农村找劳动力也很难,这些困难加剧了种粮的诸多成本。

通过这两年种田的摸索和实践,觉得多大规模的种植面积适合自己呢?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志刚略一思考道,种多大的田得由流转人的自有资金可支配度、管理能力及水平、销售渠道是否畅通这三个方面决定。

“像我这样继续种下去,风险较大。但是承包合同一下子签了几十年的,我现在想缩减流转面积也不可能了。我也在想怎么改变种植模式来规避风险。”陈志刚说,首先要做种植风险评估,种什么、种多大面积、种什么品种等等都要进行预先的风险测控;第二要把责任分解,具体到人。可能要引入绩效考核提高积极性;第三则是要引入深加工,提高种粮的收益;最后是开发特色产品,不断创新粮食产品。

流转5000亩地分布6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肥东县店埠镇种粮大户王守森是当地的种粮明星。从500亩发展到5000亩的流转面积,王守森摸索出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种500亩时效益还是不错的。后来越来越大,自己根本忙不过来。我就采取合作的方式,让想种粮致富的人入股。大家合作种粮,分块管理,根据业绩奖惩。这样一来,大家的积极性立马高起来了。”王守森说,种粮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每一个种粮的人能力、模式可能都不一样。以自己为例,当年种300~500亩时可谓单产效益最高,现在单产效益虽然不如从前,但规模效益依然很可观。特别是引入股份制模式后,效益又上了一个台阶。

但是,并不是所有大规模流转土地种粮的大户都像王守森一样幸运。在淮北市濉溪县,一些大规模流转的土地因为市场风险等原因不断易主。百善镇黄新庄村的赵洪忠几年前流转了800亩土地种粮,投资的农业机械价值近百万。然而今年记者再度来到这个村庄采访时,老赵告诉记者说自己已经干不下去了,早将土地和机械统统转给了别人。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面积大,由于自己是门外汉,管理成本过高,入不敷出。

在这个村里,记者见到了仍在以种粮为主的种粮大户黄长福。黄长福当年流转的土地是1000亩。他告诉记者,由于只有自己和老婆两个人种粮,1000亩地实在是忙不过来,农忙季节请人帮忙也找不着人。从前年开始他就不断把田一点一点转包出去,现在手上只有500亩地。“其实这个规模还是有些大,最适合的就是300亩左右。两个人种不费劲,还能种得好。”黄长福介绍说,500亩地去掉成本后,每年的收入也有近20万。夫妻俩就靠这块地可以把日子过得“蛮好的了”。

“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流转控制在300亩以内最为适度;以公司化运营的土地流转最好在3000亩以内。”地处皖东的滁州市种粮大户王守明说,粮食种植受天气气候和季节性轮作两大因素影响,决定了土地流转必须适度。他说,从管理学角度,一个人管理十个人是管理的极限了。他流转了3000亩地,再由10个团队具体负责。这样的管理模式可以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内,容易掌控。但一个人管理超出十个以上的人则不太容易。以他流转的土地为例,今年夏种期间恰逢连阴雨,导致夏种时间茬口紧。如果面积大,补种就比较难。所以流转的面积一旦过大,碰到意外天气,就容易出现风险。而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流转由于面积小,劳动力主要依靠家里人,人工成本开支大大降低,效益相对来讲稳定,风险较小。

舒城县种粮大户葛义学认为,土地流转面积要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因地制宜。比如在皖北平原地区,成片流转面积可以大些;但在丘陵地区,流转面积可能就要相对小一些。当然,这也不是绝对情况,个人本事能力不一样,流转的规模和种植情况也不一定同日而语。但无论大小,只要找到最适宜的生产管理模式,将粮种好,卖到好价钱,这才是考验种粮大户的根本所在。

“种2000亩真不敢再扩大规模了”

盛夏的“河南粮仓”滑县,万物丰茂,生机勃勃,金堤河缓缓流淌在境内,把滑县白马坡、卫南坡等地的田地连接了起来,组成成方连片的高标准粮田示范方。

黄国兴是滑县白道口镇西河京村的农民,从2011年开始小规模流转土地,现在耕种着50多亩地,对适度规模经营感触颇深,“现在是我一个人管理自家的地块,虽说有时辛苦一些,但是种的舒舒服服、踏踏实实的,什么时候该怎么管理,一清二楚;如果让我种个几百亩,就必须要请人管理,给人开工钱不说,还不能保证他能把地种好。”

近年来,滑县通过土地流转不断集合大块地,推广优质作物品种,统一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实现了小麦、玉米大幅增产增收。如今,虽说黄国兴只种了50多亩地,可是在他精心管理下效益却不比外出打工差。“随着农业技术全面推广,我也成了‘土专家’,粮食年年增产、效益年年增加,一年两季下来也能挣个五六万。”黄国兴告诉记者,接下来会根据自家的情况,适当流转些土地,最多也就是100亩,地多了管理不过来,效益反而会降低。

在滑县焕永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正安排人员对玉米浇水、施肥,忙得不可开交。这个成立于2013年1月,有500名社员,流转2000亩土地的合作社让杜焕永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种的地多了根本忙不过来,但看着村里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在家里又多是老人和孩子,为了让他们能够在外安心工作,合作社就自告奋勇把他们的土地流转了过来。”杜焕永虽然有点难处,但也有自己的初衷。

杜焕永把流转的土地分成6个小块,从社员中选择6个人对农田进行管理,并及时掌握作物生产状况。“虽说种的地块大、亩数多,但真正在种植收获与浇地、施肥、喷药等田间管理时都是统一雇用劳力来干,有的时候一个劳力一天要出上百块或更高。”杜焕永说,这样虽然为村民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但合作社的投入就增加了。

“如今合作社种地就需要坚持适度规模经营,有多大能耐种多大地,只有这样才能见效益。”杜焕永说,好在种这几年地没有遇到大的天灾,并且合作社里的农业机械能够跟的上,种收都省心。

“种2000亩真不敢再扩大规模了。”杜焕永说,现在已经是合作社效益的临界点了,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种植规模并加强管理才能见效益,种多了可能就真的挣不到钱了。(来源:农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