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荠菜的驯化及人工栽培
荠菜为“八大野菜”之首,是十字花科,属1年生或2年生草本植物,发源地为中国。全国各地从南到北均有分布,田边、路边、山坡、杂草地和耕地随处可见。我国人民采集野生荠菜作为蔬菜食用,已有近3000余年的历史。
1.营养价值。荠菜以其嫩茎叶作蔬菜食用,具有较丰富又比较平衡的各类营养成份。根据测定,每100g可食部分含蛋白质5.2g,脂肪0.4g,碳水化合物6g,胡萝卜素3.2g,维生素B10.14mg,维生素B20.19mg,磷73mg,铁6.3mg及钾、镁、钠、锰、锌和铜等元素和人体所需的10余种氨基酸。荠菜含维生素C55mg/100g,是大白菜的两倍多,比番茄高1.3倍,维生素C能阻断亚硝胺在肠道的形成,降低胃癌和食管癌的发病率。含钙1134mg/100g,是蔬菜中最高的,蛋白质含量超过菜豆、大白菜和番茄。胡萝卜素的含量超过胡萝卜,还含有草酸、苹果酸、丙酮酸以及黄酮、胆碱、乙酰胆碱等多种生物碱,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荠菜是高纤维蔬菜,荠菜的食物纤维含量高达1.7mg/100g,由于容水量大,能帮助排便通畅。所含荠菜酸有止血的作用,同时含有二硫酚酮,有抗癌作用。
荠菜味道鲜美特别,人们十分喜爱。荠菜可炒食,汤羹,凉拌,菜粥,包饺子、馄饨和春卷甚佳。
2.生长条件。荠菜属耐寒性植物,要求冷凉晴朗的气候,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5—20℃,植株的生长气温12—20℃为最适宜温度。低于10℃时叶片长势缓慢,高于22℃时叶片生长不良;零下5℃时植株不受冻害,并可忍耐短时间的零下7.5℃低温。在2—5℃的条件下幼苗可通过春化阶段,之后在12小时光照,5—12℃就可抽薹开花。秋播一般幼苗不抽薹开花,有极少数变异株,也会抽薹开花,但由于冬季气温低,开花而不能结果。
3.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目前使用品种是人们从野生荠菜中定向选育出来的,只有两种。
板叶荠菜:又称大叶荠菜,叶片18张左右,叶片较宽大、肥厚,长10—13cm,宽2.5—3cm,叶色浅绿,叶缘缺刻浅。植株塌地生长,开展度18—20cm,又称早荠菜,抽薹开花早,生长周期短(播后40天即可收获)。商品性好,品质佳,产量又较高。散叶荠菜:又称小叶荠菜,花叶荠菜,叶片20片左右,叶片窄小,较薄,长10cm,宽2cm,叶绿色,遇低温后叶色特深带紫色,羽状全裂,抽薹开花较板叶荠菜晚10—15天。
(2)准备田块。成片种植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中性或微酸性土壤。其实对土壤要求并不严格,但肥沃、疏松的土壤能使荠菜生长旺盛,叶片肥嫩,品质好。每667平方米施1000—1500kg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作基肥,耙细整平,做成宽2cm畦,畦面要耙得平整细软。
(3)播种。播种期:露地春播2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播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保护地春播2月中旬至5月下旬,秋播8月中旬至11月下旬,为了调节市场要把播期拉开。播种方法采用撒播,因为种子细小,要拌细土撒播,要尽量播得均匀,播完用脚将畦面踏实,使种子与土壤结合紧密,保持土壤水份,以利种子尽快吸水,提早出苗。种子必须采用上年的陈种子,因为当年的新种子尚未脱离休眠期,如有条件,播后畦面上要覆盖稻草、麦秆、遮阳网等覆盖物保湿以利出齐苗,出苗前如遇气候干旱可适当浇水。
(3)出苗后管理。播种后5—10天可出齐苗,出苗后要浇1次透水,以利扎根发苗,幼苗长到3—5张叶片时,每667平方米追清淡腐熟的粪水1500kg,以后每采集1次,就追1次水肥。
(4)防病治虫。荠菜的主要病虫害有霜霉病、花叶病毒病、蚜虫。用75%百菌清600倍液防治霜霉病;用20%病毒素A600—700倍液防治病毒病;用10%蚜虱净300倍液防治蚜虫。
(5)采收。当幼苗长到10—13张叶片时适时采集,每667平方米每次可采集500kg,总产量可达2500—3000kg。采收时要采大留小,采密留稀,采壮留弱,采收工具用小刀挑挖。
(6)大棚种植。冬季野生荠菜是几乎不长的,如采用塑料大棚或日光能温室种植荠菜,能在元旦、春节期间供应上市,不仅叶片肥厚,产量高,而且售价比较高,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品种选用板叶荠菜或散叶荠菜均可。
4.留种栽培。留种栽培荠菜需要单独建立留种田。留种田要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肥力适中的地块。留种田9月下旬至10月初播种,用种量为1kg,撒播要均匀。2月中旬进行1次株选,拔除细弱劣株和不符合本品种特征的杂株,保持12cm见方的株行距并追肥1次,3月下旬抽薹现蕾,4月下旬开花,5月初采收种子。适时采收是关键,留种荚由青转黄七八成熟时为采收适宜期,晴天上午10时前收割,就地晒几小时,再用薄膜或草席铺在田间,搓出种子,扬净晾干,切忌曝晒。每667平方米地可收获种子50kg,种子橘红色,色泽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