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开放实验室团队来浙“玩转”基因

这是一次在厨房里进行的科学实验:嫩肉粉、酒、桔子……看到它们的第一眼,你以为会是一顿丰盛的晚餐。这可不是今天(10月25日)的正确答案。今天它们的任务是用来提取DNA,是的,就是你常常在生物课上听到的科学名词。

今晚,由浙江省科协、浙报集团主办,浙江日报、省科技馆和果壳网联合承办的“科学+”邀请到全球首个开放实验室Genspace团队负责人奥利弗,在省科技馆为观众讲述科学实验如何走近公众的生活。

将桔子装进袋子,倒入洗洁精,撒点嫩肉粉。然后,用手用力揉搓它们,直至桔肉成碎末状。这时,试着将汁液倒入酒精的漏斗进行过滤。一分钟后,试管溶液分成三层:底部桔汁、中间为溶剂、上层是一些絮状物。奥利弗用竹签挑出絮状物,“这就是它的DNA。”看到这一幕,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学生林奕瑾和朱芸毅惊呼,“原来厨房里也能做出显微镜下的科学实验来。”

把科学实验搬出实验室,作为全球首个非营利性的开放实验室,2010年12月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栋古旧厂房大楼里成立。年轻的科学家们将设计、研究、教育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把以往只在高端专业的研究机构里才能进行的实验,放到设备简单、场地灵活的开放实验室里,连普通大众都能动手“玩转”基因。

是这样一种科普理想:白天,你可以是职员,是金融家,是服务生;晚上,穿上白大褂,你也可以是“DIY生物学家”,凭借灵巧的双手,你可以用电动打蛋器制造出离心机,拿廉价的网络摄像头改制出强大的电子显微镜,还有用来培养微藻的光生物反应器——原材料是玻璃酒瓶和浴缸里的水泵。

“对于普通人而言,学点‘DIY生物技术’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奥利弗说,比如家门口的街道多了一坨狗便便,如何找到它的主人,你不妨向所有邻居的狗狗扔网球,然后分析它们的唾液,答案就会在你的计算机上显示。当然,对于备受食品安全困扰的人们来说,取样分析你所购买的食物成分,将会成为下一次的购物指南。

“开放性实验将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科普传播力量。”奥利弗认为,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以及实验器材价格更亲民,更多的实验可以向公众开放互动。在美国,曾有艺术家将人们丢弃的香烟头、饮料罐收集起来分析其中的基因,准确地描绘出曾经主人的面容,甚至眼睛的颜色,令大众开始关注“基因隐私”的科学伦理问题。“通过实验的参与,公众学习到的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就好比一提及转基因,人们就认为是一个伦理问题,这中间缺少一个对技术原理认识的过程,通过开放实验,人们认识外界就不会匆忙下结论了。”(李月红、邰秀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