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突出

昨日(7月2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安全高效绿色发展之路。

会议提出,要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等,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延伸价值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强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争到2020年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提高农产品质量,为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源头保障。《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我国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在把内源污染解决在农业生产单元内部、形成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多元化参与机制等议题方面有所突破。

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突出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一方面,地少水缺,耕地质量下降,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方式粗放,投入品消耗过多,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问题严峻。

数据显示,每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占用掉约480万亩的耕地,被占用耕地的土壤耕作层资源浪费严重,而通过占补平衡补充来的耕地质量普遍不高。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均已冒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5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量达到45亿吨。

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了0.2,华北地下水超采严重。

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以及地下水超采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这些资源问题阻碍现代农业发展。除了水、土资源面临严重约束外,工业污染亦影响现代农业发展。

据日前公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镉、汞、砷等重金属不断向农产品产地环境渗透,全国土壤主要污染物点位超标率为16.1%。

“长期以来,为了增加农产品产量,农业资源存在过度开发利用的问题,生态存在严重透支的问题,有些地方地没法种,水也不能浇,资源环境旧的欠债没有还,新的欠债还在继续发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此前表示,为了克服资源“红灯”亮起来,必须加快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这对中国农业来讲是一个必须脱胎换骨的革命性改造,把农业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延伸农业价值链

按照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接二连三”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耕地保护,引导农户依法有序流转承包地,鼓励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进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发展,延伸价值链。

今年4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上海调研时表示,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支持发展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流通业态,推动农业由产品生产向产业链、价值链生产转变,让农民和企业在一个链条上分享利益。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长云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甚至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

“如同其他产业一样,农业也需要打造 微笑曲线 的两端,做深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就需要转变农业经营、生产和资源利用方式,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第一位、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推动适度的农业规模经营,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以入股、托管、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政策执行。”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张雯

(责任郑红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