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粮食品种最低价应拉开品质差价

在当今我国政策性粮食高价格、高收购、高库存的格局下,今后的粮食收购政策如何走向?社会和各界都非常关注。

最近,农业部公布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480号建议答复摘要》(下称《摘要》)显示,稻谷、小麦两个口粮品种应继续坚持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品种要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

应当说农业部的《摘要》是针对我国国情作出的比较科学的决定。

我国粮食生产自2004年以来已经获得十一年连续丰收,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但是,从全局和长远看,正如国家粮食局长任正晓指出: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量虽然基本平衡,我国粮食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分布很不均衡。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6%,其中冀、内蒙古、辽、吉、黑、鲁、豫等7个北方主产区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五成。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库存分别占全国的71%和9%,消费量分别占62%和17%。

其次,从品种结构看,除玉米、稻谷呈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特征外,小麦已连续4年产不足需,大豆产需缺口仍然很大,对外依存度很高。2014年我国进口大豆714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国。随着对食油消费和饲料消费量的增加、国产大豆生产的萎缩,我国未来对大豆的进口量将会更大。

再次,从主食消费来看,我国主要口粮稻谷、小麦,前者是阶段性过剩,后者是产需不足。从2012年开始,我国玉米取代稻谷成为第一大粮食生产品种。如果玉米需求更进一步增加,不排除稻谷种植面积继续下降的可能性。小麦,尤其是优质小麦的长期短缺,需要采取措施予以扭转。稻谷、小麦两大主粮品种的生产,都不能掉以轻心。

从我国实际出发,短时期内给予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从十年来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情况看,拉开品质差价时不我待。

仔细分析进口东南亚大米之所以冲击国内大米市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进口大米价格低廉,而我国同等大米比进口大米的市场价格大约高30%左右。我国大批量进口国外小麦,除了国外小麦价格优势外,就是我国一直缺乏优质小麦。

解决国产大米、小麦的产销矛盾,必须从政策上着手。我国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同一品种的稻谷(早稻、中晚稻、粳稻)、小麦(不论白小麦、红小麦、混合小麦)都实行同样的收购价格。从主导方向上看,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但是,从长远看,既难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也不利于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还增加了国家财政不必要的开支。

调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有必要实行品质差价。对于优质品质的稻谷、小麦实行优质优价,劣质劣价。这样做的好处:

有利于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拉开品质差价后,农民就会依着政策的导向,种植优质高效益的粮食品种,淘汰劣质品种。从而达到粮食生产与市场对接,产销对路。

有利于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内粮油加工企业在廉价进口粮食的冲击下,大多数停产半停产,实力小的企业破产倒闭。作为粮食从生产到流通的主要环节之一,大量的粮食加工企业长期不能生存,无疑对国民的粮食消费产生重大影响。农民种植优质粮食之后,粮食加工企业就可以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不但促进了粮食流通,而且还促进社会就业,给国家增加税收。

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农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粮食,使多元化的粮食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到粮食收购中来。作为“托市”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才能够真正起到“托市”的引导作用,不至于“政策市”主导市场,大量的粮食流入国库。既增加收购费用,又增加保管、损耗、品质降低等利费,为国家节省开支。同时,优质粮食的增加,不但能够减少从国际上进口粮食,节省外汇,还可以适度出口粮食,换取外汇,为国家挣得建设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