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产能过剩近半 统一标准比补贴更重要
近期,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针对农业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建议。经国务院同意,决定从2015年调整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
致力于新型化肥推广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清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化肥行业不同于其他资源性行业,自发的竞争已经形成,这个行业最需要的不是政策补贴,而是一个健康的引导体系和完善的监管制度。”他指出,提高化肥的使用标准,对肥料登记放开而对商品出检严控才能有效减少处理不善导致的环境污染等危害农业的行为。
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化肥是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我国化肥工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工业体系。然而近年来,化肥行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下降、行业利润偏低、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制约了行业发展。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化肥总产能已达到13167万吨,化肥产量达到8011.73万吨,而我国化肥需求量仅为6610万吨,生产过剩量在1401.73万吨,过剩产能近一半。
为何我国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产能过剩呢?
资料显示,为刺激生产并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国家不断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期间,化肥新增产能不断提升。在2013年,国内化肥行业产能、供货量过剩局面全面爆发,导致化肥销售价格大幅走低,企业利润严重缩水。卓创资讯农产品分析师王庆飞指出,“以钾肥为例,作为国内唯一产量不足、且仍需进口补充的化肥品种,在此期间,遭遇到了来自国内、国外双重夹击。至此,钾肥真正从‘贵族’变为‘平民’。再以盐湖60%粉氯化钾为例,2014年全国到站年度均价2027.5元/吨,同比下跌12.9%。企业销售毛利率下降至40.8%,同比下降8%。”
主因是,宏观调控没有做好预测。陈清说,国家的计划经济导致了生产氮肥、磷肥等工厂的建设、开工、运行存在滞后期,比市场晚了3年,一般审批的项目从开工到试运营就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项目上马存在滞后性,例如合肥一家企业刚开工,还没走完项目流程就迎来了市场饱和,结果企业被淘汰。行业里面有许多政策缺陷,化肥行业2012年就存在过剩情况,但有关方面不重视。”
其次,化肥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市场控制力较弱。陈清表示,“目前产能过剩停留在传统基础大化肥的层面,而科技含量高的高效肥料、专用肥、水溶肥却是短缺的。氮、磷、钾化肥会成为新型肥料的原料产品,将提高肥料附加值和利用率,这既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也是解决传统产能过剩的一种方式。”
再次,农化服务投入少、水平低和环保压力持续增大等因素也困扰着中国化肥行业。鲁西化肥集团运营管理主任王付伦曾指出,目前化肥行业享受的免征增值税以及优惠气价、电价、运价等优惠政策不断调整,优惠大幅减少,预计2015年还会有一定幅度的调整。这将导致化肥生产和流通成本大幅提高。随着关税、淡储政策的调整完善,政府将逐渐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化肥市场将面临不少挑战。中国化肥行业要想实现突围,“十三五”规划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十三五”化肥怎么做?
化肥作为农业的重点产品,国家政策一向也是“重点对待”。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或多或少有提到关于化肥行业发展的内容,包括增加化肥的科技含量、提倡水溶肥、滴灌肥的发展、提高养分利用率等等。除此之外,包括在运费、增值税等方面对化肥都有相关的政策倾斜。但随着市场化的进行,部分政策方面的“照顾”或有取消的可能,而转为对于农户的补贴。此外,今年对于化肥出口关税的“放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利好国内化肥市场。
对此,中宇资讯农业分析师许磊表示,“单纯从化肥行业的利与弊看,似乎改革的力度更倾向于弊,化肥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化肥零增长行动对于化肥行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增高,需求得到遏制,更加重了化肥行业的重担。”但是从长远看,通过国家政策的导向,化肥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增强,产品质量提升,新型肥料以及高附加值产品涌现,中国龙头化肥企业的影响力扩大,中国将真正从传统制造大国迈向创造大国。
虽然我国粮食有着“十一连增”的纪录,但肥料和农药的施用却也同步增长,“十一连增”的背后是肥料和农药的力量。而随着民众对于环境问题和土壤循环利用认知的逐步提高,过去一味依靠施用大量化肥保证产量的观念也改变了。因此,对于化肥行业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化肥种类早不再受宠,新型化肥应运而生。陈清表示,现在化肥最大的问题,就是处理不完善导致的污染。欧美养殖场中,肥料是内部消化重复利用的,但中国大部分养殖场治污能力差,而且政府发给农民的补贴都进了化肥工厂,很难到养殖场手上。“必须强调用有机肥替代传统化肥,让环境、水体、农田、养殖场中的养分充分循环回到自然中。”陈清强调。
“科技兴农”贯彻了很多年,但实际进展缓慢。陈清说,近几年作物专用肥、缓释肥、微量元素等新概念肥料相继问世。通过实验证明,均能对作物生长起到良性辅助作用。然而,相对常规肥料而言,基层用肥使用率依旧较低。一方面,老百姓接受能力有限,需要相关培训与指导。另一方面,新型肥料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种地成本不断提升,终端市场难以接受。
目前,化肥处于“十三五”转型的关键时刻,业内人士指出,化肥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和效率。通过电商拉动内需也是不错的选择。
化肥行业自主竞争意识已形成,需要的是统一标准201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中央定价目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与2001年版中央定价目录相比,新的目录中定价种类约减少46%,具体项目约减少80%,其中化肥将退出定价目录。
依据《价格法》,中国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只有极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才可以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政府指导价、政府的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以中央和地方的定价目录为依据。
现行中央定价目录是2001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国家计委及有关部门定价目录》,规定对13种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本次修订后,重要的中央储备物资、烟叶、民爆器材、化肥、教材、军品、电信基本业务全部退出了中央定价目录,药品、交通运输、重要专业服务中有相当一部分品种也退出了中央定价目录。
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说:“化肥等13种(类)商品市场已经由竞争形成,此次中央定价目录修订,只不过名副其实而已,不会对市场价格产生明显的影响。”
陈清指出,我国肥料登记应当更加宽松,例如“大量微量元素”的指标是没有道理的,建议学习以色列的化肥备案制。以色列新型化肥的备案非常快速,但是出检很严,这样可以有效鼓励市场科技研发,同时也管控了市场流通的化肥产品数量。他强调,我国对有害物质监测管理太严,但是这个标准并不统一,需要合理化地去引导市场;另外,也要加强对企业化研发的鼓励,国家发展改革委之前重视有机肥的利用,未来还是要继续加大对氮肥、磷肥的支持力度。
(责任郝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