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变废为宝”,产业化是出路

编者按:夏收过后,秸秆处理问题又一次被人们所关注,而对秸秆处理利用的方式,各地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目的就是为了将秸秆变废为宝,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但尽管如此,许多地方的秸秆利用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且缺乏可持续性。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没有将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没有将秸秆利用形成产业链,而这正是各地需要转变思路、调整策略的关键所在。

安徽省庐江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还田仍是主流方向发电亏损急需扶持

本报记者 杨丹丹

随着近年来农作物秸秆禁烧政策的大力实施,粮食主产区安徽省不断寻求秸秆综合利用的出路。在该省双季稻面积最大的庐江县,每年水稻秸秆产量100万吨左右。那么,该县是如何为秸秆找出路的?记者一探究竟。

秸秆利用是件颇费力气的事——90%的秸秆被简单还田

“目前,秸秆还田还是我们的主攻方向。”庐江县农委副主任邓本宜介绍说,如果不就地还田,想通过电厂或其他方式回收利用解决秸秆问题是没有出路的。他说,以庐江县为例,他们全年水稻秸秆的产量在100万吨左右,而电厂的消化能力不超过总量的10%。而且从电厂自身效益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或项目是不划算的。

“目前,庐江县的秸秆利用90%是还田,剩下的靠饲料厂、电厂等消化。”邓本宜说,秸秆离田是一件颇费力气的事。首先打捆的队伍、机械少;二是农田设施限制多,打捆机下到一家一户的分散田地不适应;三是没有长时间的茬口和时间开展打捆作业;四是收集运输成本高;最后还需要连续的晴好天气。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若想要解决秸秆回收的难题,需要培育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同时选择规模种植户进行合作,电厂和收储点要在乡镇就近设秸秆堆放点。

“推广秸秆还田,是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最直接、最有效、最主要的途径。”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研究员吴文革说,他们今年通过组建秸秆还田关键技术攻关团队,在机械化收割和秸秆粉碎一体化作业、机耕旋埋秸秆方式方法、水肥耦合促进秸秆腐解机理以及秸秆还田条件下肥料减量化技术等取得突破,在庐江等水稻主产区试行推广效果好。

成本高企致秸秆发电亏损——期盼政府发放补贴,保护企业积极性

庐江县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利用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发电的新能源电厂。它是以秸秆、稻壳、树根、树皮等农林废弃物为燃料发电,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在料场经过破碎加工后通过运输皮带送到锅炉进行燃烧,锅炉产生的蒸汽带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然后输送到国家电网。

记者在这家公司的储物库里看到,堆放的打捆秸秆露天摆放着。工作人员介绍说,有不少还是去年回收的,还没来得及消化。

“我们公司是从2012年开始进行秸秆回收利用,但是第一年就亏了不少钱。”总经理钱正兵说,稻壳回收的价格是一毛二一大卡,而秸秆回收则是两毛多一大卡。以2012年算,他们1吨秸秆回收利用的成本约500块,而其他原料只有200块。而且秸秆与其他原料相比,热值较低。

“前几年我们都是充满热情地来做这个事,但在实践中发现很难,积极性也有所消退。今年起,省政府还出台了补贴政策,每回收1吨秸秆补贴50元。但在实际中调动电厂积极性的作用依然微乎其微。”钱正兵说,亏损的环节主要“输”在运输、人工成本。

由于秸秆分散在不同乡镇的不同田块,他们投资了上千万购买了十几台进口的大型打捆机去全县范围内的农田去打捆回收。雇劳动力搬运秸秆离田及打捆的费用远远高出了秸秆回收利用的价格。加上时间要求较短,劳动力难于寻找以及车辆运输等成本,将散落在田间且如此巨量的秸秆打捆搬运至电厂成为“天价”。

即便从市场角度来看也不划算,凯迪电厂被行政分派了10万吨的秸秆回收任务。钱正兵说,他们在乡镇集中设了三个回收点。农民送秸秆到点的回收价格是160元每吨,直接送到厂的价格则是280元每吨。大体量、小收益让前来送秸秆的农民觉得不值当。

买机器、雇人,大体量、小收益致产业各方积极性不高

——秸秆回收“吃力不讨好”让农民望而却步

凯迪电厂燃料负责人居建平说,秸秆回收政府引导是关键。禁烧让秸秆离田是一件好事,但在实际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机械不配套问题,打捆机作为新型农机产品,在操作中容易卡壳,技术工艺上还需改进。还有缺人的问题,最好有专业的秸秆回收经纪人来做这个事,单纯靠农民或电厂很难完成秸秆回收利用。

居建平说,从2012年到今年,他们不断地探索秸秆回收,还是有进步的。首先改进了压块设备,从以前的一车11吨提高到了一车15吨,运费下降了40%;压缩了操作环节,使回收成本从以前一吨400元下降到350元。但这些成本压缩离盈利还有一定距离。“我们算过账,只有把秸秆回收的成本下降到每吨220元左右,才能维持我们企业的发展。”居建平坦言。

在庐江县农村,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农民是否愿意把秸秆回收卖钱,得到的结果均是否定。

“普通农民也就几亩田,产生的秸秆也不过千把斤,谁会花这么大精力去回收秸秆。”种粮大户潘英九说,表面上把秸秆回收卖钱是个好事,但操作起来很复杂。秸秆体积庞大,若不打捆压缩,卡车装满最多也就千把斤。所以必须要压缩、加工,这样牵扯的环节太多,还要买机器,还要雇人力,这样一来投入的成本又太高了,回收是一件“得不偿失”的活儿。所以即便是他这样的种粮大户,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宁愿不要一分钱让别人免费运走。

从“一文不值”到为农民增收,从“付之一炬”到变身生态家具,听小麦秸秆的“自述”——

只要有价值就不会被抛弃

陈汝淇 刘先莉 宋文瑞 本报记者张培奇

我生长在河南省平舆县,我的名字叫小麦秸秆。瞧!我外表金黄,中通外直,可谓长相迷人。最重要的是,我使命光荣,是小麦生长的生命“支柱”,我常为此感到骄傲。但多少年来,在我心头却一直有着挥之不去的伤痛,那就是每当麦粒颗粒归仓后,我却成了无人问津的“废物”,被遗弃在田头、沤烂在沟渠,有时甚至会“葬身火海”,伴着浓烟化为灰烬。

然而,今年我的境遇却因为县里推行秸秆“变废为宝”出路在产业化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在鑫企实业里转了一圈后不仅变成了更漂亮、更实用的家具板,而且还为老百姓换来一叠叠钞票。最后大家还都夸我是个“宝”呢!想知道我华丽转身背后的秘密吗?跟我来,体验下我的生态之旅、升值之路吧!

一个月前的6月初,我完成了小麦赋予我的生命之托,将一颗颗粒大饱满的麦子献给了辛勤劳作的农民。躺在酥软的大地上,我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有些担忧。正在这时,地头开来了一台机器,只见它风卷残云般将杂乱的秸秆吃进肚里,随即吐出一个个方方正正的“豆腐块”。转眼工夫,我和我的伙伴们被包装成了一个模样,在地里一字排开。我的主人笑呵呵地走过来,边抱起我往车上装,边算着他的经济账:“没想到今年这秸秆真的变成了‘宝’,每亩地又多出了100多块钱的收入!”

很快我被运送到一个收购点,这里已经聚集了我众多的兄弟姐妹,他们都像我一样,被装扮得整整齐齐,堆放成了一座座小山。主人将我们过磅后,数着手中的票子满意地离开了。

大约过了一周,我听新主人说,要把我们运到位于县城的鑫企实业。要去干什么呢?我满怀好奇,对未来充满憧憬。激动人心的时刻很快就到来了,这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经过一段短暂的旅途,来到了目的地鑫企实业。

好大一个家居产业园啊!一进入厂区,扑面而来的是一阵迷人的秸秆香气。很快,我被送入粉碎车间,开始了我神奇的“升值之路”。粉碎、烘干、除尘,经过一系列工序,出来时,我变成了颗粒均匀的碎屑。然后,经由一个管道,我被风吹进一个大罐子里。哇,好粘啊,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动弹了。原来,这里是胶质混合罐,转眼间我已经和胶质充分混合了。接着,新的考验又来了,我要经受10吨以上的压力和300度的高温烘烤。真是一次神奇的体验!仅3分钟后,带着淡淡的麦香,我与伙伴们一起变成了切割整齐的压缩板。经过质检,我的强度和内结合强度分别达到1.26Mpa和0.57Mpa,弹力值达到2565Mpa,高出标准值。“完全达标!”质检员说。

由于我们来源于大自然,属于纯天然无污染之材,与我们结合的胶粘剂为完全不含甲醛的MDI胶,所以我们很骄傲地对外宣称,我们的名字叫做“生态板”。主人还给我们注册了商标:“禾普”。带着这个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新标识,我变成款式新颖的家具,来到了上海、福建、广东等家具市场中,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居室,实现了我人生价值的一次质的飞跃。

让我倍感兴奋的是,今年经过鑫企实业的利用,我的同伴中有10万吨以上都像我一样幸运,由过去几乎是“一无是处”的秸秆摇身一变成为光鲜亮丽的家具。仅这一项,不仅解决了全县大约1/5的秸秆出路,还直接为农民增收2300万元。

当我变身为“高大上”的家具后,还听主人说,我的众多兄弟姐妹们有的被乡镇经营户收购了,还有的走出了平舆外销到外地。在县内有一部分被运送到一些大中型的养殖场,进行氨化处理后,肉牛、肉羊吃后能够快速增肥,奶牛吃了能够提高产奶质量;还有一些精明的农民,用他们做基料来从事食用菌生产,所产的双孢菇、鸡腿菇等绿色菌类走上了城乡居民的餐桌,摇身一变成了餐桌上的“宝贝”。总之,我们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价值,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被丢弃、被焚烧了。

据相关报道,今年6月份全国夏粮收获区秸秆焚烧现象与去年相比,总体减少了约70%,其中,我们河南省减少52%。作为秸秆,我也骄傲,回应碧水蓝天的期盼,也有我的一份功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