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改加速,多项农产品将市场定价
华尔街见闻 潘凌飞
我国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或迎来一次历史性的调整。
据《经济参考报》,国家已确定在农产品价格改革中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对于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需求弹性大、产业链条长、国内外市场关联程度高的品种,将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而对于稻谷和小麦两个口粮品种将继续坚持最低收购价。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形成的一般机制,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都已经由市场供求来形成价格。政府真正对价格有所干预的措施,主要包括2004年和2006年起国家在主产区分别对稻谷、小麦两个重点口粮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以及2008年以来对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大宗农产品实行临时收储等。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现有的国储制度正暴露出诸多弊端。《中国证券报》此前曾报道,国储制度尽管旨在保障农民利益,结果却落得“两不是”:一是价格僵化,农产品市场被扭曲;二是高库存带来库容紧张、财政困难。
如今,国际农产品价格已经结束了上涨周期并开始大幅跌落,而国内粮价因为受到托市收购和临储收购价的支撑,长期维持高位。
“国际粮食谷物到岸征税以后,价格还比国内要便宜很多,比如,一斤玉米便宜接近5毛钱,一斤小麦便宜3毛5分钱,一斤大米便宜5毛多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表示,形势更为严峻的是中国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例如糖在配额之外要征高达50%的关税,但一吨进口糖的价格仍然比中国的糖便宜500元左右。
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院执行院长屠新泉表示,受制于财政压力,目前WTO成员国中对农业补贴的比例都比较低,而中国的补贴还在增加,所以就存在外部压力,发达国家认为中国农业补贴水平过高。
“中国加入WTO的时候,承诺了对农业补贴不能超过农业产值的8.5%,这是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政府补贴(“黄箱”政策的一种)的限制,而现在我们有的产品补贴已经越过限制了。”韩俊表示,随着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挤压作用越来越明显,现在必须要把部分“黄箱”补贴转为“绿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