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雷州半岛再推节水

防御灾情:干旱

防灾措施:编制水利综合治理规划,推广节水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本报记者付伟

时无旱灾,人无饥馑。在雨水丰沛的广东,“十年九旱”的雷州半岛在气候上是个“另类”。

今年以来,持续的少雨、高温天气,让旱魔再次悄然降临雷州半岛。此番大旱不仅来势汹汹,时间点上还正好“掐”在水稻、甘蔗等当地主要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在旱情最为严重的雷州和徐闻,记者看到,水库干涸、河流断流、田地龟裂的景象随处可见。

雷州市纪家镇是远近闻名的甘蔗之乡。7月初的一天,村民邓生站在自家的甘蔗田里满脸愁容。他随手拉过一条已经枯萎泛黄的甘蔗叶,向记者叹息道:“我家今年种了30多亩甘蔗,有20多亩无水灌溉。”对于甘蔗来说,没水就没办法施肥,农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好收成泡了汤”。

邓生们的忧虑让凶猛的旱灾转化成沉重的民生话题。在湛江,183万人受灾,仅在雷州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8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0%,占湛江春播作物面积的65%,其中水稻平均每亩减产150公斤,甘蔗平均每亩减产1500公斤。

为解决长期困扰该地区的干旱问题,建国以来,当地也曾在水利建设和农业发展上做过“大文章”。从建设号称广东最大“人工湖”的鹤地水库,到开挖全长171公里的雷州青年运河,再到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一系列“组合拳”大大增强了当地抵御旱灾的能力,有效改变了“望天吃饭”的局面。然而,此次旱灾依旧凸显了雷州半岛水利设施建设的软肋。

以雷州青年运河为例,“服役”超过半个世纪,由于维修滞后、养护薄弱,目前80%的渠道及建筑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输水渗漏损失高达70%,灌区面积已经从1976年的146万亩缩减到目前的不足100万亩。

“主动脉”千疮百孔,“毛细血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在纪家镇,有村干部表示,按照每300亩地一口抗旱井的标准,村中应至少要配备70口,但目前可用的抗旱井仅有10多口,且存在深度不够、水量少等问题。

然而,就在离纪家镇不远的雷州市英利镇的一片香蕉地中,却是另一番景象——树苗郁郁葱葱,劳作的人们欢声阵阵。村民告诉记者,奥秘在于穿梭于蕉林中的一根根滴灌管道。“单靠挖井抽水的办法,成本高不说,打得不深还没有效果。”一位村民说,滴灌技术比渠道输水减少了渗漏,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而在徐闻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有种植大户利用水肥一体化的高效节水技术,大旱之年作物收成非但没有减少,反而“逆势”增加。

7月上旬,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湛江调研指导抗旱救灾工作时,要求迅速编制雷州半岛水利综合治理规划,推进雷州青年运河灌渠改造、水库新建扩容联调、井群规划布局等工作,同时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