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玉米区虫害威胁大 须提早防治
近几年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以及种植方式的改变,加剧了玉米害虫发生发展的可能。今年北方玉米区的虫害态势不容乐观,应提早防治,减少损失。
玉米螟等害虫将偏重发生
近几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目前已成为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东北春玉米实行多年大面积连作,黄淮海主产区实行小麦-玉米轮作、套作和春、夏玉米混作等种植模式。另外,各地普遍采取密植、免耕、秸秆还田、机械跨区作业和高肥水管理等措施,为虫害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玉米虫源积累、传播扩散。同时,大部分地区玉米品种抗虫性差,如遇适宜气候,玉米螟、地下害虫等将偏重发生。
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继续增大,玉米螟在北方春玉米区的发生仍将继续偏重到大发生,西南区玉米螟中等至中等偏重的态势仍将继续。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秸秆还田的大面积实施,使得玉米螟越冬种群数量变少,春播寄主面积减小,一代玉米螟种群数量将降低。然而夏玉米面积大,夏玉米心叶期世代危害轻,很少采取防治,因此,穗期世代玉米螟仍将维持中等发生的态势。
去冬今春至6月上旬,北方春玉米主产区气象条件利于玉米螟越冬存活和复苏化蛹。6月中下旬,北方春玉米产区大部平均气温为20~24℃,接近常年同期,其中东北地区中北部偏高1~2℃;产区大部降水量为25~100毫米,雨量适中且无大范围强降水天气,温湿条件对玉米螟羽化和产卵较为有利。
另据农民日报记者报道,今年辽宁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将呈中等偏重发生态势,预计发生面积1.8亿亩次。为降低灾害损失,各地以高产创建示范区为平台,对玉米螟、稻瘟病等重大病害开展大规模统防统治。2015年,全省粮食作物计划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2500万亩,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的覆盖率超过50%,整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玉米害虫三大特点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栽培技术变化,以及新品种更换,我国玉米害虫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发生种类多、面积大
在我国,造成经济损失的玉米害虫有50多种,常发性害虫有20多种。玉米害虫危害面积呈上升态势,2014年我国玉米害虫发生面积为8.37亿亩,防治面积为7.82亿亩,挽回损失1251万吨,但仍损失398万吨。
2、常发害虫危害加重
玉米螟虫、地下害虫等危害加重。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最主要的害虫,近年来玉米螟的危害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来,东北春玉米区玉米螟已连续偏重发生。2014年,我国玉米螟发生面积为3.53亿亩次,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黄淮海地区,其中辽宁、黑龙江、河北等省局部地区达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我国玉米田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旋心虫、弯刺黑蝽、耕葵粉蚧、二点委夜蛾等。自2008年来,玉米田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的危害上升。2014年我国玉米地下害虫发生面积为1.12亿亩次,其中蛴螬4478万亩次、地老虎2768万亩次、金针虫2415万亩次。发生区域主要在东北、华北、西北的八省(区),其中辽宁、山西等省偏重发生。
3、一些次要害虫及新出现的害虫危害重
桃蛀螟:原来只是零星发生,近年来发生普遍,尤其在安徽、山东和陕西省发生较重。
双斑萤叶甲:近年来,双斑萤叶甲发生程度明显加重。原来双斑萤叶甲是蔬菜和油料作物害虫,很少危害玉米。近年在我国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及陕西局部地区发生较重。2014年全国双斑萤叶甲发生面积2549万亩,主要在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省(区)发生。内蒙古发生面积705万亩,危害较重地块单株有虫20-40头,严重地块高达100头。
二点委夜蛾:我国于2005年首次报道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夏玉米苗期为害。2007年后,随着麦收后免耕和贴茬播种栽培技术推广,二点委夜蛾危害逐年扩大。2014年,我国二点委夜蛾发生面积达到1516万亩次。
防治玉米害虫
1.秸秆处理。
处理秸秆及玉米根茬以减少虫源基数,玉米秸秆作烧柴使用应在5月上旬进行药剂封垛。因地制宜利用烧、沤、轧、封、铲等办法,把越冬幼虫数量压低到最低程度。
2.白僵菌防治玉米螟。
(1)白僵菌封垛技术
玉米螟化蛹前15天或提前。我省一般在4月下旬。按每平方米一点,每垛12.5公斤进行喷雾,喷雾深度以0.3米为宜(具体可按产品说明)。注意:封垛时秸秆垛必须喷透,不漏垛。蚕区切勿使用。
(2)投撒白僵菌颗粒剂
每克含100亿孢子白僵菌粉0.5千克,加5~10千克载体(沙质土、炉灰渣、砂子),混合拌均搓匀,配制成每克含孢子5~10亿的白僵菌颗粒剂。配制好的颗粒剂在心叶末期投撒于玉米植株的心叶内,每株约投撒1~2克,亩用量6.5~7.5千克。
3.杀虫灯物理诱杀。
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根据所用的频振灯数量和用电量,在使用前由厂家协助安装。可将灯固定在2米长的木棒上,灯底座距地面高度1.5米为宜;杀虫灯应设在村落中或玉米田周边的麦田、杂草田等地,根据防治面积和每盏灯的控制面积设置安灯间距;根据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的始末期安排开灯时间,从玉米螟羽化的初期开始,到羽化末期结束(5月上旬开始至9月份)。一般在晚上7:30开灯,第二天凌晨3:00关灯;设专人管理,每天按时开关电源,每3-5天用刷子刷掉灯网上的死虫,将接虫袋里的虫子倒出,保证杀虫灯的正常使用。注意:阴天或雨天不要开灯,以防止人、畜触电。
4.性诱剂诱杀。
选择玉米螟专用诱芯和诱捕器,选择玉米螟成虫活动场所(如玉米田周边的麦田、豆田、水田及杂草地等玉米螟栖息地)放置诱捕器。安装诱捕器时,先取一根长150厘米左右的木棍或竹竿,将诱捕器固定在木棍的一端,另一端插入地下,诱捕器诱虫口距地面1.5米;诱捕器要均匀放置在玉米田周边的麦田、杂草地内,每1300米2地放置1个诱捕器。在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的始末期安装。我省一般在6月上中旬。要专人进行管理,一般每隔3-5天要捞出死虫,在整个诱捕期内要保持诱捕器中的水量;要留有备用诱芯,以便丢失时能及时补充。备用诱芯要用塑料袋装好放在冰箱冷藏间或阴凉干燥处保存,防止受潮。
5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或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放蜂时期。我省6月中下旬,间隔5~7天放第二次,共放2次。每亩2万头,每次1万头。每亩设置2个释放点,在放蜂点选择1棵玉米植株,将放蜂器具别或挂在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注意事项:蜂送到后要及时释放到田间,遇小雨时可以释放,遇大雨时应将蜂存放在冷凉的地方,切勿与农药放在一起。
(责任郝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