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给杂交水稻制种买保险

6月30日上午,绵阳市梓潼县三泉乡党委书记戴期胜连续走访了几个村,了解农户参加杂交水稻制种保险的情况。
自2006年绵阳水稻制种达到23.3万亩的顶峰后,近年来受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制种面积总体在下降——虽然绵阳依然是全国水稻制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但2015年只剩下15万亩,整个行业走到了一个盛衰周期的底部。
针对这一情况,2015年绵阳推出全市首个自主特色农业保险——杂交水稻制种保险,由市县两级财政补贴60%的保费,每亩水稻制种可享受2000元的赔付,足以保证农户收回成本。“保险可以降低风险,但行业的复苏还有赖于其他条件。”戴期胜说。
怕热、怕冷、怕大风水稻制种风险系数不低
对于2013年7月底的干旱高温,安县永河镇上百户杂交水稻种植户印象深刻:进入授粉关键期的制种水稻受灾,全镇种植户损失数百万元。
据绵阳市种子管理站站长李维平介绍,制种的过程有些“娇气”。杂交水稻制种从3月底一直持续到8月底,其间3-4月份种子发芽期怕低温天气、7月花期既怕高温干旱又怕低温多雨,好容易到了成熟期,又怕冰雹大风,如果遇到螟虫、稻飞虱等虫害,更是雪上加霜。
为降低自然灾害对产业的影响,维护种植户的利益,2014年底,在借鉴成都、眉山等地经验的基础上,绵阳推出了杂交水稻制种保险。经过测算,绵阳杂交水稻制种每亩成本约为2000元,按照5%的保费费率计算,保费为100元每亩。其中,市级财政承担40%,县级财政承担20%,农户承担40%(其中制种企业代农户缴纳20%保费)。
目前该保险推行较为顺利,“扫清了种植户的顾虑,安定了人心,也为产业走出低谷创造了条件。”李维平说。
打造“西南种业高地”还需建立更合理的合作机制
基于雄厚的科研积累,2012年绵阳提出“西南种业高地”的建设目标,种子企业被视为“行业龙头”,承担着打通科研、繁育和销售产业链的期望。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遭遇到种植户规模分散、机械化程度较低等制约因素。
首先是分散。绵阳市杂交水稻制种总面积达到15万亩,但基地分散在7个县市区、60多个乡镇,其中拥有千亩以上制种基地的乡镇仅23个。具体到种植户身上,一般只种几亩,超过10亩的大户数量较少。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机械化程度不高。由于水稻制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在插秧和收割时的人力成本就达到700元,占总成本的40%,随着务工收入的增长,制种的比较效益持续下降。根据梓潼试点情况,采取全程机械化,每亩纯收入可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但分散的经营户显然不具备条件。
鉴于此,李维平认为,制种产业要鼓励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鼓励种子企业建立直接管理和控制的生产基地,以免重现“争夺”基地的乱象,另一方面要引导种子企业与制种专业合作社或制种大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技术培训、入股等方式,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
“当前的低谷正好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契机,提高繁育阶段的集中集约度,有望在下一个周期到来时占据更好的位置。”李维平说。 (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