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过后水稻失水青枯
在我省水稻生长后期危害水稻的稻飞虱主要为褐飞虱。褐飞虱成虫和若虫群集稻丛基部吸汁危害。吸汁时,唾液中分泌有毒物质,不仅消耗植株的养分,唾液凝固形成的口针鞘,还会阻碍稻株体内水分和养分的输导,致使谷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秕谷粒增加。虫量大、危害重时,常在短期内引起稻株下部变黑,腐烂发臭,成团、成片枯死倒伏。这种危害症状常在水稻抽穗以后出现,称为“虱烧”,俗称“冒穿”、“通天”或“透顶”。褐飞虱喜适温高湿,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26~28℃,适宜的湿度在80%以上。今年夏天的异常高温天气,对褐飞虱等稻飞虱发生不利。近日的降温天气,也不利于稻飞虱发生和危害。上述稻田没有发现稻飞虱,水稻枯死与稻飞虱无关。
我省10月14—16日出现大幅度降温天气,平均气温下降近10℃,17日气温开始回温。阜宁县15日最高温度降至17℃,最低温度降至8℃;16日最高温度17℃,最低温度11℃。气温骤降,连续几天低温天气,会使田间水稻根系活力下降,吸水能力减弱。天气放晴、气温上升后,水稻叶片蒸腾作用强,青绿的水稻叶片大量失水,需水量加大,而其根系不能吸水或吸水少,导致水稻植株体内水分供不应求,出现生理性失水青枯。水稻生理性青枯,常在1~2天内突然大面积发生,稻株突然死亡,在田间呈片状发生。青枯稻株叶片内卷萎蔫,呈青灰色,无病斑;茎基部干瘪收缩,植株易倒伏;谷壳青灰色,成瘪谷;根系发黄或变黑。根系活力差、断水过早的稻田容易发生生理性青枯现象。
水稻发生生理性青枯后,没有有效的补救措施,在水稻刚开始出现失水症状时立即灌深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危害。预防水稻生理性青枯,应在降温前及时对稻田灌深水保温,有利于减轻青枯发生。水稻灌浆前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及复硝酚钠等,保叶养根,有利于增强植株抗逆性,减轻青枯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