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数据是如何出炉的

7月的宁夏,麦香遍地,夏粮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每位农户脸上。记者从自治区粮食局获悉,全区今年夏粮产量预计达到38.6万吨。秋粮生长正常,苗期长势优于上年。近期降雨对南部山区粮食生长有利,初步判断今年是丰收年景,截至去年,宁夏粮食总产量保持连续丰收。这背后的粮食产量数据又是如何产生的呢?9日上午,记者跟随国家统计局青铜峡调查队工作人员来到田间地头,体验粮食产量调查工作。

第一步:踏田估产逐块登记

据介绍,粮食产量是指当年某一地区谷物、豆类和薯类生产量的总和,通常也称为粮食总产量。粮食产量数据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指标,它的统计调查流程也必须遵循科学严谨的规则和方法。

在宁夏灌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和水稻。目前全区抽取的粮食产量调查样本分布在20个市(县、区)、129个乡、198个行政村。

9日上午9时许,记者与青铜峡调查队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大坝镇中庄村第十村民小组王建福的农田里,进行小麦产量实割实测。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色的麦田,已成熟的麦子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沉甸甸的麦粒压得麦穗抬不起头。“麦穗特别整齐,亩产肯定高。”还没开始测量,有经验的调查员小白说道。

其实,半个月前,由村干部、调查员和有经验的农民组成的辅助调查小分队,已对青铜峡12个粮食产量调查样本村内的所有农作物进行了估产,包括因受灾等原因绝收的地块都要逐块估计亩产。再按照估计的亩产水平从高到低排序编制成一个大的样本框,再采取随机原则抽出3个调查地块。王建福家的麦田就是其中随机抽取的一个调查地块。“踏田估产是数据调查的第一步。”小白说。

调查核心:实割实测

第二步就是实割实测。所谓的实割实测也就是实地丈量取样。

在王建福家一块挨着玉米地的麦田里,调查队员用卷尺先量出小麦地的长和宽,再用卷尺在田地里最长的两个对角间拉起了一条对角线,另一名工作人员拿着一把丁字测距尺,来到对角线,在对角线第一个三分之一距离内,随意选了一个中心点,将测距尺插入田里,王建福在测距人员指挥下割下水稻。

工作人员又按规定,选择对角线上等距的三个点,同样割下测距尺圈内的水稻。“这个圈严格规定在10平方尺内,一块地要割3个10平方尺大小的区域。收割时既不遗漏区域内每一穗,也不多收区域外的一只穗,将测产区域内的小麦收拾得干干净净。”青铜峡调查队队长马自宝解释道,由于一块田地的水稻受光程度不一,可能会长势不齐,所以要选择3个点位测量。

40多分钟后,调查队员将收割的3捆小麦捆扎、装袋、贴上样本标签,这项实割实测的工作算是完成了。

脱粒、称重、算水分后计量

随后,对收割的小麦样本进行脱粒,然后由两名调查人员使用标准秤,称出每一样本地块样本的总重量(称重时要精确到0.005公斤),登记称重结果。

待样本称重后,进行水分测量,并根据水杂率国家标准(小麦宁夏粮食标准含水率13.0%)计算每一块调查地块实割实测作物的标准水杂率。下一步就是对调查作物在收获、运输和脱粒过程中的损耗等进行损失量估计。

上述损失量的合计就是平均每亩的扣损量,除去损失量,才是作物实际亩产。最终的粮食产量是根据实割实测得到的粮食亩产与经实际丈量推算的粮食播种面积相乘的结果。

“正是通过这种严格规范的工作过程,获得了来自农户和粮食地块实际收割的第一手数据。”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严格的审核、录入、核实,最终将审核无误的样本调查数据,上报至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及国家统计局,上级统计机构按流程对一线实测调查结果进行直接处理、推算,以确保粮食产量数据的客观真实。(来源:宁夏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