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同心县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区、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期同心县农牧和科技局组织人员深入东部旱作区乡镇,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开展了小杂粮产业发展的专题调研。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察看、召集农民和种殖大户座谈交流。在认真分析论证的前提下,提出几点对策及建议。
一、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小杂粮在我县种植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抗旱、耐瘠、抗逆性强,且投资少、见效快、潜力大的特点。
我县小杂粮种植主要集中在东部旱作区的韦州镇、下马关镇、预旺镇、马高庄乡、张家塬乡、窑山管委会及王团旱作区,种植品种以糜子、谷子、荞麦为主,少量种植豌豆、燕麦、扁豆等。2014年播种小杂粮面积30万亩,产量3.96万吨,其中糜子6.5 万亩,产量0.97万吨;荞麦7.5万亩,产量0.9万吨;谷子9万亩,产量1.57万吨;豌豆5万亩,产量0.42万吨。从2014年种植情况来看,小杂粮种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125万亩24.8%,产量占粮食总产量38.6万吨的10.25%,种植面积相对较大,产量和收入相对小麦较高。目前,我县建成具有一定加工规模的小杂粮加工企业2家,分别是宁夏山谷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同心县茂亨小杂粮购销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荞麦原料销售、米谷加工等业务,年设计加工能力2.1万吨,实际年加工0.25万吨,销售原粮0.8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2700多万元,年纯收入100多万元。
二、我县小杂粮产业的主要特点(一)分布广泛,品种齐全。小杂粮是我县一项传统产业,也是自治区政策扶持的产业之一。
多年来,广大农民都有种植小杂粮的习惯,且积累了丰富的种植技术和经验。我县地处黄土高原,小杂粮种植区域以旱作区乡镇为主,种植区域分布较广。目前全县种植的小杂粮品种主要是从辽宁建平县引进的“黄金苗”、辽宁朝阳县引进的“屯谷”、内蒙古赤峰引进“赤谷”、山西临县引进的“小香谷”、河北张北县引进“张杂谷”等谷子品种;从甘肃静宁引进“静米1号”糜子品种;从陕西榆林引进“大颗粒榆荞2号”、甘肃环县引进“大颗粒白花荞麦”陕西定边引进的“白道黑”等荞麦品种,引进的品种多达十几种,以糜子、谷子、荞麦等品种为主,占到杂粮种植面积的85.5%以上。(二)价格稳定,经济效益好。近年来,由于小杂粮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小杂粮的需求越来越大,小杂粮价格稳中有升,2014年引进荞麦新品种平均亩产240斤,销售2.1元/斤(到天津港口4450 元/-4500元/吨),每亩产值504元;糜子新品种平均亩产300斤,销售2.05元/斤,每亩产值615元;谷子新品种平均亩产350斤,销售2.6元/斤,每亩产值910元;豌豆170斤/亩,销售2.1元/斤,每亩产值357元;通过加工后,谷子的出米率65%,每亩产小米子227斤,销售5元/斤,每亩产值1135元;糜子出米率75%,每亩产黄米225斤,销售3.1元/斤,每亩产值697元,小杂粮产量是冬小麦(120斤/亩)的2 倍,小杂粮产值最少比冬小麦高出280元(冬小麦1.8元/斤),经济效益好。㈢流通渠道逐步拓宽,产品供不应求。几年来,小杂粮购销企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人才、场地、信息、信誉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拓展小杂粮购销渠道,并与区内外粮油市场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使粮食购销企业摆脱了困境,帮助农民解决了小杂粮出售难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小杂粮积极性。目前我县小米子、黄米远销河南郑州庆丰粮油市场、河南商丘310粮油市场、山西太原南屯屯江粮油市场、银川新百超市、北京华联超市等区内外市场,荞麦远销日本,我县生产的小杂粮营养元素含量高,产品富含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产品粒大饱满、色泽艳丽、品质优良、生态无公害的天然绿色食品。我县生产的小杂粮经自治区食品检测中心测检,符合GB/T11766-2008检测标准,质量等级达到3级,目前我县生产的小杂粮,因品质上乘而供不应求。㈣产业化不断推进,科技含量有所提高。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县小杂粮生产逐步呈现产业化、规模化、优质化的发展势头,全县培育小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11家,发展5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18户。同心县万粮小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张杂谷5号、6号”1300亩,亩均产量均在400斤以上,最高亩产达到600斤左右,宁夏山谷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同心县茂亨小杂粮购销专业合作注册了“尖圪挞”“老家味道”、“山谷子”、“黄金米”、“浩甸”牌荞面、小米、黄米商标,年加工谷子2400吨以上。我县在推广规模化经营的同时,加快优质品种引进、加工、开发的步伐,扩大覆膜保墒、测土配方等技术的应用范围,促进小杂粮的结构,布局向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变化的方向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㈠商品意识差,生产水平低。由于传统习惯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差,小杂粮生产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分散经营。
多年来,小杂粮生产仅作为一种轮作倒茬、抗灾救灾、填闲补种作物来对待。没有将其作为资源优势和一项产业开发。优良品种缺乏,高效的先进栽培技术应用率低,农民仍处于靠于吃饭、广种薄收,农家肥严重不足,习惯于无肥下种,等雨捉苗,是典型的“一年两见面”庄稼,耕作粗放,产量低而不稳,科技含量低,严重影响了小杂粮优势的发挥。㈡商品质量差,制约产业发展后劲。一是我县当地小杂粮品种单一陈旧、而且长期自己留种,相互串种,使传统品种混杂退化,产品优质率低、造成小杂粮口感差、颜色差、质量差,谷类出米率仅为60%、导致小杂粮产量低、价格较低,(当地品种荞麦每亩产量150斤,每斤售价1.95 元,每亩产值292元;糜子每亩产量210斤,每斤售价1.8元、每亩产值378元;谷子每亩产量230斤,每斤售价2元,每亩产值460元)且大部分小杂粮被作为饲料使用,其经济优势没有凸现出来。二是我县小杂粮育种技术落后,小杂粮新品种需从区外引进,需要大量引种资金,企业、合作社资金不足,导致引种滞后,小杂粮引进品种市场预贮备不足。三是加工能力、开发力度、宣传的手段、资金投入、项目扶持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小杂粮的发展后劲。㈢产品开发力度不大,产品竟争力不强。一是近年来,围绕小杂粮生产出现了一些以小杂粮为原料的中小型加工企业,但加工设备和技术落后,多数以传统的手工和半机械化作坊,只经过简单加工和包装就投入市场,造成生产产品档次低、品牌产品少,没有形成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和区域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我县小杂粮主要分布在旱作区、农户数量多、种植规模小、生产分散、农业产业化集中程度低、专业化进程缓慢、原料基地不能形成规模,导致小杂粮原料不足,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生产需求。宁夏山谷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年设计加工能力2万吨,目前因原料缺乏年加工才2400吨,仅占设计能力的12%。是小杂粮加工同小杂粮生产联系不紧密。小杂粮加工企业与农户基本上还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固定的契约关系或利益共同体。㈣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县小杂粮生产、销售处于无序状态,一些市场和粮食经营企业稳定性差,发挥不出市场带动、信息交流、技术服务、带动增收的作用。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经济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零散,农民进行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很难形成“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链。
四、对策和建议
㈠更新观念,大力发展小杂粮产业。我县小杂粮生产潜力大,销售渠道稳定。
建议将小杂粮列入我县旱作区优势特色产业。一是准确定位小杂粮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发展小杂粮生产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小杂粮抗旱耐瘠、生育期短,适应范围广,且是名、优、特产品资源,经济效益高,在当前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作物之一。二是完善政策,加大小杂粮发展的支持保护力度。制定有利于小杂粮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尽快实现适度发展,规模生产。三是引导农民正确处理质与量的关系,逐步改变” 种什么吃什么,有什么种什么”的传统观念,不断扩大市场前景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小杂粮品种的种植规模。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优化种植结构,生产优质、高品位杂粮。
㈡建立小杂粮产业基地,发展规模化经营。
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建立专业生产基地,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确保总量有大幅度提高,为企业提供优质充足的原料。要积极探索符合我县小杂粮发展的产业化组织形式,重点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模式,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争取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小杂粮协会,带动全县小杂粮产业稳步发展。
㈢增加科技术投入、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是科学规划小杂种植基地范围,制定科学的土壤耕作、施肥制度,进行秋深翻、秋施肥,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是积极开展小杂粮育种工作和引进高产小杂粮品种进行试验示范,选择适合我县气候条件的小杂粮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彻底解决目前种植品种退化,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三是大力推广覆膜保增技术。2014年我县在预旺镇旱作农业示范园区,开展覆膜播种一体化种植“张杂谷”试验,亩产达到600斤,较旱地亩均增产250斤,增产效果明显,因此在旱作区大力推广覆膜保增技术,提高小杂粮单产。四是在小杂粮加工产品的研究开发上下功夫,以营养、保健、易制作、无污染为特色,以质求存,搞品牌战略,进一步提高小杂粮附加值,增强小杂粮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㈣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规模经济。
一是积极发展一些龙头企业,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市场连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的共同体,走产、供、销结合的路子,进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种植,形成规模,从而使得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二是巩固和发展我县现有的4个小杂粮加工企业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和鼓励企业、合作社实施土地流转,发展小杂粮规模种植,开展小杂粮深加工。三是通过实行“订单农业”、“基地农业”的有效形式,尽快推进小杂粮种植结构的调整,逐步引导小杂粮生产向优质、高效、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㈤抓服务、营造良好小杂粮产业发展环境。一是强化信息服务。要及时搜集、整理、分析各种信息,搞好市场预测。将信息服务向乡镇、企业、合作社延伸,在小杂粮种植、收获,加工过程中,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行情,为小杂粮产业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服务。二是强化科技服务。加强于宁夏大学、宁夏农科院的技术合作,组建技术团队,制定小杂粮生产方案、技术攻关、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解决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技术难题民,指导农民生产。三是强化中介流通服务。建立以民间专业协会和个体经纪人为主体民间服务团队,开拓市场,促进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