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产业化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近日,农业部拟有计划推进转基因产业化的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尽管表面上舆论聚焦于食品安全,但这背后,实质上是我国农业发展已走到十字路口,转基因问题已无法回避。
中国是28个允许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之一。目前,获得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且在有效期内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由于种种原因,大面积商业化种植的只有棉花这一非食用品种。
第一代转基因技术,以抗虫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为代表,明显增加了产量,农民是直接获益方,但消费者是容易被忽视的潜在受益者。由于农产品价格主要受供应变动的影响,随着转基因技术发展,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在相当长时间内呈现趋势性下跌,这与公众的现实感知并不一致。
比如,新世纪以来的农产品牛市,大豆从2000年的470美分/蒲式耳上涨到了目前的1280美分/蒲式耳,但剔除掉通胀和货币泛滥因素,大豆价格却是相对下跌的。这与近十年来转基因大豆在南北美洲广泛种植有莫大关系。据统计,2000年全球大豆产量为1.6亿吨,到今年预计将增至2.8亿吨。其他农产品价格和产量也呈现类似规律。
当前地球已承载超过70亿人口,不断进步的农业技术解决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每年进口农产品折算的土地缺口高达六七亿亩。除继续增加进口外,提高单产是保障国内农产品供应的唯一办法,转基因食品产业化恐怕是一道我们绕不过去的坎。
转基因到底有没有危害,争议还很大。反对者顾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担心国外种业巨头形成垄断。乐观者认为,随着科学进步,下一代的转基因技术将向改善食品营养、降低化肥使用强度方向发展,给消费者和整个地球生态环境带来更多好处。
日前,61名院士请求转基因水稻产业化,有关单位试图以猪为实验对象,消除公众顾虑,但结果适得其反,网上质疑声一片。据媒体报道,农业部下一步还将加大科普宣传,为转基因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近年诸多案例其实已证明,事关公众健康安全,光说没用,有关部门领导不妨以身作则,既能摆脱吃“特供”的负面印象,又能让老百姓对转基因食品真正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