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在印度

科技日报,2012-05-22

印度作为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在保证庞大粮食供应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是政府及产业界必须设法解决的问题。印度科学家们比较清晰地意识到生物技术可在人民生活中发挥较大作用,进而重视转基因农业技术。因此,转基因技术研究在印度开展的比较早,在许多层面也具有较高的水平。这是印度国情带来的必然性。

但印度的社会发展的现状又注定了转基因技术在此不会一帆风顺,民主政治决策机制、传统宗教影响等,使印度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伦理争论被一再放大。当这种争议影响到政府决策时,又会引发新一轮的争论。

技术相对成熟

印度已转育成功大批农作物转基因品种。印度转基因农业研究重点集中在水稻、小麦、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番茄、菜花、芥末、圆白菜、西瓜、木瓜、甘蔗等农作物基因组以及有关作物对有机(如疾病、害虫)和无机(如干旱、盐碱)压力的承受力。

印度在转基因农业领域的一些新进展包括:水稻基因组测序项目为印度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水稻基因信息,发展转基因作物提供了机会,且通过RNA(核糖核酸)干扰途径,成功地将抗水稻东格鲁病(RTBV)基因转入泰米尔纳德邦和西孟邦的水稻品种中;在转基因棉花研究方面,建立了棉花转基因技术和植株再生技术体系,构建了由不同启动子驱动的四种crylAc基因构型,并利用这种基因构型转育成功87个抗虫棉基因品系;在番茄转基因研究方面,已经将抗卷叶病基因转入番茄品种,转育成功的转基因番茄表现出高水平抗性,并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亦成功培育出转基因芥末品种,田间表现较对照品种增产28%至45%。

重视战略与投入

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印度通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合作,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国家转基因作物战略。

2007年,印度颁布了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将生物技术列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印政府提出,要调动一切国家资源促进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印度成为世界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按照此项生物技术发展战略,印度发展并新建、筹建一批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及产业发展与研发集群和孵化器。

而印度已有及在建、筹建中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机构较多,其中已有国家研究所7家;在建或筹建中的国家研究所7家;在建生物技术园与孵化器8家;在建、筹建资源中心6家;在建、筹建生物技术产业集群4个。

在科研投入上,印度政府对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投入是不断增长的。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2010年的报告,印度近年来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总投入发展迅速,最近5年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公共投入达到15亿美元,平均每年达到3亿美元,加上私人领域的投入,印度平均每年用于农业生物技术的总投入约为5亿美元。农业生物技术发展重点支持的领域为:主要农作物的离体培养、植物组织培养与再生、转基因育种、各种动物疫苗开发以及植物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发展历程曲折

印度的农业生物技术每年大概有2.9亿美元的产值,在印度生物技术领域产业中约占总产值的10%。印度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的公司有64家,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莱斯种子公司、农智都种业公司和马哈科孟山都生物技术公司等,生产经营领域主要为杂交种子与转基因作物、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

印度农业生物技术产业95%的销售收入来自国内市场。作为全球棉花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印政府迄今为止唯一批准进行商品化种植的转基因农产品就是棉花。2002年,印度环境与森林部正式批准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推广,可以说给该国棉花生产带来了革命性转变,使如今的印度已经从一个棉花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在改革棉花作物使其变成本国最富有生产效率和最有经济效益的作物方面,印度可谓取得成功。

转基因棉花在印度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备受争议,支持和反对的双方既有单纯的观点分歧,也有为各自利益集团的抗争,印政府态度也存在一定的摇摆,尽管不乏曲折,但总体趋势上来看,良好的效益仍然使支持转基因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响。

在其他转基因产品领域,印度Mahyco公司正在开发大量其他转基因蔬菜,包括秋葵、卷心菜、花椰菜以及马铃薯,而印政府也支持开展多种转基因蔬菜项目,包括芸苔、西红柿、卷心菜和花椰菜。不过,涉及到如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等的转基因产品,印度依然停留在试验阶段,没有得到产业化。

综上可见,目前印度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在可耕地和水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牲畜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也正缘于此,在农业领域引入转基因技术,才会被印政府视为一个有力手段。

印度的农业转基因从技术上来看是相对成熟的,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示范效应。只不过,在这个国家里,转基因并不只是科技问题,民众认知与政府愿景还存在差距,独特的政治环境也使问题复杂化。印度社会的接受程度和现已取得的科技成果之间存在的矛盾,现已摊在了印度面前。(记者 张梦然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刘琳 提供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