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草原之路” 中蒙科技合作的有效推进器
近日,在亚洲合作对话——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论坛上,蒙古国驻华大使表示,为了对接把握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机遇,蒙古国拟打造中俄蒙经济走廊,这一倡议被称为“草原之路”。此前有媒体报道,合作意向书将在7月签署。
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中,蒙古国是丝路北线极其重要的支点。在中蒙加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际,在探索“一带一路”如何推动中国农业走出去之时,中蒙两国在农业方面的合作将从何入手?又将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双方的科技合作应当如何布局?
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侯向阳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局长魏琦。
中蒙草原科技合作意义深远
《中国科学报》:2014年,中蒙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对多个领域内的合作达成共识。在您看来,加强中蒙科技合作,突破口应该在哪里?
侯向阳:中蒙两国许多认知和认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许多政治经济的主体活动离不开草原。科学认识和保护好草原,是两国长期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任何其他形式的发展都须以保护草原为优先前提。中蒙两国边境线绵长,以一望无际的草原为合作的优先切入点,最能体现守望相助、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聚同化异,共赢发展。
魏琦:草原是中蒙两国草原民族文明发展和赖以生存的天然资源,保护和恢复草原的合作最能体察以草原为家、视草原为眼珠的草原民族人民的心声,是最容易优先深入、最容易引起共鸣、最不容易产生争议、最能长久坚持下去的合作领域。
加强中蒙草原科技合作,是贯彻落实巩固习近平主席访蒙重要成果、加快发展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推进器。
《中国科学报》: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中蒙草原合作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侯向阳:首先,中蒙两国共居的蒙古高原是迄今保存最好、面积最大、集中连片、利用历史悠久的天然草原区域,体现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体性、连续性和大尺度梯度变化性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个天然实验室,开展以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草原生物资源挖掘利用、现代草原畜牧业优化模式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中蒙草原科技合作研究,对中蒙两国草原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将对世界草原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其次,中蒙草原畜牧业面临既相似又有区域差异的科技难题,急需进行系统研究和攻关。在长期的放牧利用过程中,在蒙古高原不同草原区域,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草畜耦合模式、名扬海内外的名优家畜良种、丰富的家畜饲养和粗加工利用技术、应对灾害的本土知识和技能。中蒙草原畜牧业是世界畜牧业格局中具有特殊价值的一类畜牧业,系统研究中蒙草原畜牧业的模式、技术和资源,挖掘优势并进行转型升级,将对区域乃至全球的食物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报》:中蒙草原科技合作是否也能惠及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魏琦:蒙古高原是草原丝绸之路和茶叶之路的主体通道,不仅在古代和近代欧亚商贸发展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商贸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与日俱增。因此,加强中蒙草原科技合作,挖掘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和科技资产,探寻现代草原丝绸之路和样带平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规律,古今结合,掌握东北亚经贸合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是建设走向世界的绿色生态文明道路的重要环节。
多方位进行合作布局
《中国科学报》:蒙古草原是天然实验室,具体来说,利用和开发这个天然实验室,能开展哪些科技合作?
侯向阳:首先,启动蒙古高原草原生物资源搜集、保护、利用行动计划。依托我国生物资源研究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平行建立动植物资源中长期保存库和多年生牧草资源圃,两国资源库和圃互为复份库和备份圃。
其次,建设“两横一纵”的蒙古高原草原生态样带研究体系。“两横”包括中国从东到西涵盖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以及荒漠的一条生态样带(NECT);另一条仍待新建,在蒙古国从东到西包括森林草地地带、草地地带和荒漠地带。“一纵”即为从中国长城以北,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至蒙古国温都尔汗到其国境线的以典型草原为主的生态样带(EEST)。
再次,建立草原灾害监测防控体系。利用两国雪灾、旱灾、火灾以及生物灾害等发生的信息资源,从更大尺度上来研究灾害发生规律、灾害的迁移与防控等。
《中国科学报》:我们知道蒙古国有150多万牧民,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也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这方面不知是否有展开合作的空间?
魏琦:的确,这是中蒙草原科技合作的重要切入点,也迫切需要面向牧区牧户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大力推进民间交流与合作,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使畜牧业走向现代化。
应该主要着力实用技术推广,包括远离城市地区的风光互补发电技术、无水草场简易打井和取水技术、退化草地恢复技术、人工饲草地种植技术、冬季草料收获储存技术、地方良种保护和家畜良种繁育及扩繁技术、绿色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等。
《中国科学报》:除了上述内容,您认为还可以在哪些领域展开合作?
侯向阳:可以开展矿区开发生态保护研究与生态重建和恢复实践。首先应用区域景观生态学理论,科学地规划矿产开发区,最大限度减少草原、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的生态毁损;其次应用生态学原理加强矿区生态修复,恢复其原始物种多样性、结构和功能。
魏琦:为传承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和科技遗产,建议提出草原绿色文明之路科技计划,开展跨中、蒙、俄三国草原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学、环境保护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社会学等研究,为草原丝绸之路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建设融合传统和现代之精华的绿色生态屏障。
同时,建立草原绿色文明交流中心,架构中—蒙—俄以及其他国家联合研究和治理草原的平台、团队和机制,为草原科学管理和利用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模式支撑,同时这也将是我国草原科技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整合资源统筹合作
《中国科学报》:中蒙草原科技合作的基础如何?
侯向阳:可以说,中蒙草原科技合作有着很好的基础。我国和蒙古国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农业及草原科技合作研究,90年代以后合作工作逐步加强。内蒙古有关单位在蒙古国开展了初步的野生牧草资源开发利用、家畜改良技术、养殖实用技术、农机设备等技术推广工作。
近几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牵头组织建立了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EEST)、温都尔汗草原生态利用和管理研究基地等平台,对于促进广泛深入的中蒙草原科技合作具有奠基作用。
《中国科学报》:对中蒙草原科技合作的推进有什么具体建议吗?
侯向阳:建议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加大草原科技合作投入,设立“中蒙草原科技合作重大专项”,支持蒙古高原天然实验室基础和应用研究、中蒙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草原牧民生产生活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草原绿色文明之路建设研究和示范。
建议依托我国和蒙古国草原科技合作的已有基础,推进建立科研院校及企业的合作联盟。
建议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蒙古农业科学院在2010年签署的农业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加强科技合作。在国内要进一步依托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通过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企业的科技资源,形成协调创新和整体合作的优势联盟,围绕中蒙草原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草原生态、食品加工、畜牧养殖等领域加强合作和联合攻关,为促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