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形势严峻 专家吁中国各界携手开“药方”

联合国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在11日北京举行的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上,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和媒体纷纷寻求解决之道,并开出各自建议的“药方”。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信息处主任张志强坦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形势严峻”。 张志强指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问题上“后知后觉”,起步已经落后于发达国家。此外,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和能力也存在缺陷。 在张志强看来,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气候变化这一问题还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很多人对此存疑。“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司的大门,很多人都不认可气候变化这件事情。” 此次气候传播国际会议的发起倡办方、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此前曾指出,气候变化问题的最终解决,关键要靠凝聚社会共识,需要获得公众的响应和支持。“任何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最终都要靠公众自觉的参与来落实。” 对此,张志强指出,现在中国对气候变化的传播还停留在“政府主导,媒体协调,公众被迫接受”的阶段,效果有限。而要真正唤起民众的关注和支持,就需要变“政府主导”为“公众主导”,把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政策、公众的切身利益相结合,这样才能引发人们的充分重视。 在唤起公众关注方面,作为信息传播者的新闻媒体责无旁贷。媒体应当怎样报道,也成为与会各位专家学者探讨的焦点。 “公众的记忆力非常短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袁英指出,要想公众真正理解并接受气候变化,进而付出行动,媒体应当以“平衡、科学、有立场、看得懂”为原则,遵从主流科学的观点,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尽量通俗生动。 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蒋晓丽也告诫道,媒体在报道气候变化时,要客观真实,而不能为了吸引公众关注而盲目夸大风险。 此外,面对气候变化企业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也引发了关注。 在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看来,应对气候变化,企业需要充分负起责任。企业必须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找到质量和数量的平衡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临界点。

联合国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在11日北京举行的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上,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和媒体纷纷寻求解决之道,并开出各自建议的“药方”。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信息处主任张志强坦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形势严峻”。 张志强指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问题上“后知后觉”,起步已经落后于发达国家。此外,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和能力也存在缺陷。 在张志强看来,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气候变化这一问题还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很多人对此存疑。“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司的大门,很多人都不认可气候变化这件事情。” 此次气候传播国际会议的发起倡办方、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此前曾指出,气候变化问题的最终解决,关键要靠凝聚社会共识,需要获得公众的响应和支持。“任何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最终都要靠公众自觉的参与来落实。” 对此,张志强指出,现在中国对气候变化的传播还停留在“政府主导,媒体协调,公众被迫接受”的阶段,效果有限。而要真正唤起民众的关注和支持,就需要变“政府主导”为“公众主导”,把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政策、公众的切身利益相结合,这样才能引发人们的充分重视。 在唤起公众关注方面,作为信息传播者的新闻媒体责无旁贷。媒体应当怎样报道,也成为与会各位专家学者探讨的焦点。 “公众的记忆力非常短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袁英指出,要想公众真正理解并接受气候变化,进而付出行动,媒体应当以“平衡、科学、有立场、看得懂”为原则,遵从主流科学的观点,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尽量通俗生动。 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蒋晓丽也告诫道,媒体在报道气候变化时,要客观真实,而不能为了吸引公众关注而盲目夸大风险。 此外,面对气候变化企业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也引发了关注。 在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看来,应对气候变化,企业需要充分负起责任。企业必须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找到质量和数量的平衡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临界点。 来源: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