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家基因库一期有望10月投用


去年4月在深圳挂牌成立的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在生物育种方面拥有国际领先水平。图为中国农科院基因组研究所办公场所。

近日,2015年“人才驱动创新”研讨会在深圳市大鹏新区举行。盛司潼、朱晓天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及深圳市领军人才张耕耘、海外高层次人才黄三文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围绕“人才驱动创新,如何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驱动创新,如何发挥好科研单位和科研工作者、企业和企业家的作用”“党委政府部门如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环境”等议题,紧密联系各自的创新创业实践广泛交流、深入研讨,碰撞思想火花,凝聚真知灼见,对如何发挥人才创新创业作用提出了精彩的观点,在营造更好的创业创新环境等方面凝聚了共识。

目前大鹏新区前瞻布局了基因技术、生命健康、生物制药、海洋产业等未来产业,引进了一批高层次国际创新团队和机构,在基础科技创新方面发展迅速。有业内人士表示,大鹏新区环境优势明显,在发展基础研究、源头创新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如果在人才住房、子女配套、医疗配套、人才工作机制方面有所创新,“5年到10年后,大鹏有望成为深圳高层次人才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力争7年坝光生物谷初步建成生态科学区

业内人士表示,全球正在孕育新一轮科技引领产业的变革,围绕人才特别是高端领军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国际人才竞争新格局加速重构进程。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因此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对此,大鹏新区负责人也表示,大鹏在创新驱动方面,所有要素当中,最核心最关键要素是人。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经过3年努力,大鹏新区已集聚了诸如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马歇尔团队、罗兹曼院士团队等一批高层次、国内外一流科学创新团队和机构。

以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为例,该所副校长黄三文介绍,该所于去年4月份在深圳挂牌成立,是国内唯一一所专门从事农业基因组研究的机构,其生物育种方面代表了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拥有100多位科技人才,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精英30多人、万人计划有4个人、973计划3个人,以及去年引进深圳市领军人才6人。

人才的集聚带动了生物创新产业集聚效应的初步形成,一批重点生物企业和产业项目也正在加快落地。“经过几年发展,大鹏新区生产类企业集聚度有较大程度提高,已初步形成了‘一库一院,两园两区’的格局(一库:深圳国家基因库。一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两园:大鹏国际生命科学产业园、大鹏国家海洋生物产业园。两区:生物谷坝光人才安居区、生物谷下沙人才安居区)。”大鹏新区经济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作为全世界最大基因库的深圳国家基因库落户大鹏,今年10月份一期有望投入使用。作为深圳布局国际生物谷战略核心区域。占地面积相当于两个前海的坝光国际生物谷也在紧锣密鼓加大开发。

大鹏新区相关人士表示,大鹏新区将全力推动坝光生物谷的建设,力争“一年快速启动,三年打好基础,用七年时间初步建成生态科学区”。

大鹏在源头创新方面有独特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深圳,跟别的区相比,大鹏新区在基础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例如,在一年的时间内,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黄三文团队在Nature Genetics和Science上发表了有关番茄变异组学和黄瓜苦味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今年上半年,阮珏团队和樊伟团队分别在梅花鹿基因组和棉花基因组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基因所两项成果“阐明独脚金内酯调控水稻分蘖和株型的信号途径”及“利用极体高通量测序结果精确推演出母源基因组信息”分别入选科学技术部评选的“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考虑到大鹏新区成立新区只有3年时间,人口总量和人才总量也远逊于其他各区,能拥有这么多科研成果也是很不容易的;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大鹏新区在科技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大鹏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也注意到,目前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相对于应用创新,深圳在基础创新、源头创新方面要大力加强。“创新分两种创新,一种是基础创新,一种是应用创新。基础创新就是大家说的科技创新,这个投入很大,做起来很慢、很辛苦。但只有真正的科技企业能够带动社会创新,他们关注的就是一些基础的东西。”千人计划人才李屹博士在座谈会上表示,目前国内对基础创新关注得还不够。

“即使从国内范围来看,深圳的源头创新能力也难以进入前列。”日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也表示,深圳强的是产业链,市场化资源配置的能力比较强,企业家紧跟市场并能抓住机会,政府也相对开明,制定了符合城市发展的政策环境,但弱的是源头创新。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主任陆健近期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深圳一是缺乏大科学家,二是缺乏大的科学工程,三是缺乏大的科技成果,四是缺乏大的科学装置,五是缺少大院大所。

而大鹏新区在发展基础研究、源头创新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美国的人才集中在两个海岸,东海岸、西海岸,中西部人才密度非常少。”黄三文说,大鹏新区自然环境非常好,这个地方住得舒服。如果新区在人才住房、教育配套、医疗配套等方面能够希望加快建设,营造更好的人才环境,“那么5年到10年后,大鹏绝对是深圳高层次人才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大鹏新区在深圳十个区中是唯一不考核GDP的区,这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大鹏新区推进基础科技研究的一个重要利好因素。“推动科技创新需要有长期的眼光。”千人计划人才李灏博士表示,如果大家都是赶潮流、赚快钱的想法,那就难以推进科技创新,“大鹏新区是唯一一个没有设定经济指标的,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举措。没有指标后,才能更加有利于新区真正把创新和创业坚持下去”。

建议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一些传统的人才工作机制体制开始制约创新发展,“这一领域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华大基因副院长张耕耘表示,目前华大基因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创新型人才,但在传统的人才评定机制面前遭遇尴尬,“传统人才认定体系评定人才时需要有学位、课题等,因此一些优秀的人才解决不了职称。而解决不了职称,一系列问题就来了,如人才政策享受不到、申请公益研发没有资格”。

“例如我有个同事是北大少年班学生,19岁加入华大,生物信息领域方面在国际上也是顶尖级人物,就因为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研究生学历,申请不了高级职称;另外一位同事领导着整个鸟类基因组学系统研究,去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研究成果,进行的是改写鸟类基础研究方面教科书的工作,他虽然有博士学位,但他没有主持过部级以上课题,因此同样申请不到高级职称”。

为此,有业内人士建议,要满足当下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对于类似人才资质评定的人才工作机制体制,深圳可以在全国率先进行改革创新,“需要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一些创新做法可以先行先试,多方式、多渠道来创新,解决人才需求”。

“当初内地的人才铁饭碗都不要了,跑来深圳发展,就是因为这里体制和机制比较活。”对此,大鹏新区负责人也在座谈会上表示,深圳之所以能够汇聚全世界这么多人才,就是当时从最初开始一直到现在,体制机制上创新的因素。目前,大鹏新区高度重视突出人才的引领作用,推出了鼓励人才创新发展的“鹏程计划”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将产业创新与人才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双轮驱动”模式,新区形成了有大鹏特色的人才驱动创新机制,“创新驱动首先是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束缚人才的各种障碍。今天专家的真知灼见一定会融入大鹏新区发展中,促进新区做好人才工作”。

;